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进一步拓展可控性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控制领域的应用,首先根据相邻车站间进出站客流和断面客流的关系,论证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网络为线性时不变系统,证明可控性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的适用性.基于严格可控性框架和滞留人数为核心的子网生成策略,得到客流控制车站的识别方法.进一步地,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相关评价指标评估该方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平峰时段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可控性为0.043,意味着该时段的网络状态较为稳定,无需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高峰时段,识别方案在拥堵生成到消散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对线网中心车站的控制.通过识别方法得到的客流控制方案与实际客流控制方案的吻合度最高可达70%.当两种方案控制车站的数量相同时,识别方法得到的客流控制方案更加侧重于对城市西部和中心区域的站点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按不同开发主体将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土地开发模式划分为两种:房地产企业为主导和城市轨道交通 企业为主导;分别构建了政府视角下的土地开发模式的经济效益测算模型,对比不同模式下的轨道交通线路盈亏、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土地开发收益和政府的效益;最后,以某地铁线为例,设定一次性收益与持续性收益两种 土地开发情形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收益情形下,由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时,可通过建设用地 面积达 10.96 万 m2 的潜力地块的开发收益和部分税收金额反哺运营亏损,年均政府经济效益为 2.40 亿元。持续 性收益情形下,在线路运营初期、近期、远期,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下的年均政府经济效益均优于房地产 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且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开发几乎可实现自负盈亏,政府在线路运营初期、近期、远期分别只需 支出 23.65%、20.75%、16.74%的税收金额用于补贴。  相似文献   
3.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行车道单向通行是导致自行车绕行距离较远、逆行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降低了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设置双向自行车道的解决方案.结合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基于路网条件及交通需求因素重点分析了双向自行车道的设置条件;同时对双向自行车交通流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拟合,得到了双向自行车道的横向净空和宽度要求;进一步对双向自行车道的行驶方向、车道断面形式和交叉口过街形式进行设计,给出了适合我国道路交通特点的双向自行车道设计参数参考值.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建、改扩建道路双向自行车道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拓展可控性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控制领域的应用,首先根据相邻车站间进出站客流和断面客流的关系,论证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网络为线性时不变系统,证明可控性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的适用性.基于严格可控性框架和滞留人数为核心的子网生成策略,得到客流控制车站的识别方法.进一步地,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相关评价指标评估该方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平峰时段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可控性为0.043,意味着该时段的网络状态较为稳定,无需采取客流控制措施;高峰时段,识别方案在拥堵生成到消散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对线网中心车站的控制.通过识别方法得到的客流控制方案与实际客流控制方案的吻合度最高可达70%.当两种方案控制车站的数量相同时,识别方法得到的客流控制方案更加侧重于对城市西部和中心区域的站点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技术提升促速度提高为背景,研究运输速度对客运业的影响.首先,系统回顾了历史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速度的进步,以及助推速度提高的技术支撑;其次,以运输速度丰富内涵为切入点,从运输速度可靠性和快速性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未来客运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在未来不同运输方式提速的背景下,明确各运输方式在不同客运市场的功能定位,并分别构建不同出行方式的效用函数和乘客广义出行成本函数,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Logit分担率模型研究未来速度提升对不同客运市场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影响乘客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全过程“门到门”速度,全过程“门到门”出行时间包含在车时间和节点时间.其次,不同运输方式速度提升,换乘效率提高和节点时间压缩均可能影响不同客运市场的交通结构;在短距离客运市场,压缩端点时间对交通结构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长距离客运市场,提升运输速度可以显著改变交通结构.设计速度250 km/h的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的临界距离不到800 km,但高铁设计时速提高到350 km/h时临界点可望推至1 200 km.第 三,在城市内,运输速度的可靠性对于通勤通学客流影响显著.第四,科技是速度提升的重要支撑,但也应关注技术实现背后的经济性和市场购买力.第五,研究与速度相关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是助推企业提供高质量出行产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