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4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层次分析法在地铁运营交路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运营交路优选模型,将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计算,进行运营交路方案的比选,克服了传统一一列表评价方法的缺点。并通过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运营交路方案比选的实证,得到和传统评价方法一致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效益和费用的确定应做到科学、合理和全面.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产生与作用机理,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识别,并提出效益的量化计算模型,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经济评价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行业的“新四化”发展,现有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行业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新工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专业改革与发展,据此分析了独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特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参考工程认证标准,深化科教融合,实施课程思政,为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OLC理论,研究了正面碰撞中车体结构设计与乘员损伤的关联性.基于56 km/h正面刚性壁障(Frontal Rigid Barrier,FRB)碰撞工况,通过二阶波简化得到一阶加速度a1、二阶加速度a2、动态位移D三个车体结构设计指标.分析了不同车体结构设计指标与OLC的关系,发现在D不变的情况下,当a1≤215....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接触网系统中吊弦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吊弦结构参数对其处于拉伸载荷下的力学特性影响研究。首先,基于SolidWorks、HyperMesh及Abaqus等软件建立接触网吊弦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吊弦长度下的应力、应变以及刚度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其次,设计吊弦拉伸实验,将吊弦刚度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基于上述模型研究了吊弦节径比对吊弦力学特性的影响。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吊弦长度对于应力应变影响极小,但随着吊弦长度的增加,刚度呈非线性减小;吊弦节径比越小,应力应变则越大,且刚度随节径比的减小而呈现线性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接触网吊弦长度、节径比的选择及吊弦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目前我国铁路货车技术标准的现状,阐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国外先进技术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今后我国铁路货车技术标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材料理化性能、制造质量、工艺要求、无损检验和静强度及静、动载荷试验等5个方面,对比分析我国现行铁路货车铸钢摇枕、侧架标准与AAR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提出今后对摇枕、侧架相关铁道行业标准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重庆轻轨2号线运营后的客流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值分析,建立客流增长趋势模型,从项目自身的角度对生命周期内的收益和成本进行计算,对其进行财务后评价,其结论与国内地铁公司运营效益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根据设计变更难易程度将下潜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提出了概念阶段优化不可变因素和设计验证阶段优化可变因素相结合的防下潜设计方法。结合某平台车型,对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等不可变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带点位和防下潜结构位置对下潜影响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可变因素量化的设计要求。基于优化好的不可变因素,对防下潜结构的强度、安全带配置等可变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防下潜结构强度、安全带配置对下潜影响大,并提出了可变因素设计要求。在整车项目开发中对6 种设计要求分别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下潜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车辆碰撞事故中乘员头部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转动加速度会造成弥散性脑损伤,NHTSA2018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用BRIC考察这种损伤。统计了美国市场部分车型中BRIC值,评价最差的工况是90km/h OMDB工况,获得优秀评价的比例为33.33%。通过对BRIC值评价优秀车型的分析,认为驾驶员头部在侧气囊和DAB之间稳定滑过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模式。为验证分析结论,首先建立了OMDB工况下的驾驶员侧模型;研究了DAB、侧气帘、转向管柱对BRIC值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侧气帘厚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BRIC值的降低;b)DAB直径增大有利于增加保护在区域;c)DAB刚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BRIC值的降低;d)DAB拉带变长有利于BRIC值的降低;e)转向管柱的溃缩,不利于BRIC值的降低;通过上述方案优化,BRIC值可从0.89降低至0.69,降低幅度可达20%。然后基于仿真优化方案进行了滑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BRIC值为0.64,与预测值0.69较为接近,预测精度为92.8%。最后基于滑台验证了乘员头部与侧面气帘接触区域平整度对BRIC值的影响,侧面气帘变薄后BRIC值从0.64增加为0.84,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