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6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多站连续换乘下的客流组织,将连续换乘站客流分为本线同源客流和邻线同源客流,通过Pearson 相关系数判断连续换乘站的相关性,将相关性高的连续换乘站组团,作为大客流情况下客流线控、网控的研究对象以制订相应的方案。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对满足条件的各组团本线、邻线同源客流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同源客流相关系数 大于0.6即具有高相关性时,可制订客流线控、网控方案;以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组 团试点制订线控、网控方案,得出两种方案下各关联站点的限流值,并提出线控、网控方案的启动时机。结果表明,采用线控、网控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连续换乘站的客流控制效果和客流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效益,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有序发展并保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顶层设计的角度创新研究佛山市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综合开发总体策略。首先,梳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特大城市的佛山市现阶段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工作中面临的利益共享机制缺失、沿线土地未提前收储、场站选址规划统筹不足、轨道建设与综合开发时序错配等实际问题;然后,在建立合理开发的整体协调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战略统筹、提前土地整备收储、探索多元供地等开发对策;最后,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线路(4 号线一期、2 号线二期和 11 号线)沿线用地规划实践为例,从顶层政策问题、顶层规划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统筹问题)、土地问题(土地整备收储、多元供地模式问题)、TOD 建设模式问题等多个层面,探索建立符合佛山市特色的综合开发顶层设计实践路径,提出适合佛山市实际的 TOD 综合开发总体策略,有效指导沿线站点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实施落地,为国内类似的都市圈特大城市提供有借鉴意义的顶层设计实践经验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期间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保障施工点附近的城市居民出行通畅,创新研究了基于分区加权Voronoi图的交通疏解组织方案。首先,将道路分隔的地块重心作为点要素,分区域将地块相邻道路背景交通量中的饱和度作为权重,构建出行路径模型;其次,利用Arcgis软件将出行路径模型矢量生成加权Voronoi图,依据道路背景饱和度作为阻抗因素,筛选远端交通疏解绕行线路及设置有效交通指引标志方案;最后,以广州地铁11号线芳村站为例,利用分区加权Voronoi图构建了芳村地铁站点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组织方案,并利用Visum软件进行了方案交通影响分析,验证该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广州市青少年交通安全水平,保障青少年交通安全。基于广州市青少年安全调查数据对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了与青少年交通安全最密切相关的4项指标(教育、意识、态度、个人因素),设计并使用调查问卷,获得交通安全教育、意识、态度的评分,运用SPSS19.0采用皮尔逊(Pearson )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意识、态度、个人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sig .均小于0.05,可以认为所有变量均有显著影响,能够很好地应用在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大城市进入存量发展背景下,公交场站上盖开发不仅可实现“以站养站”,也是践行“站城一体”理念的必然选择,但受限于首层结构柱网布局、场站与开发的交通流互相干扰等因素,上盖开发的交通组织趋于复杂化。本文分析了上盖开发亟需破解的四大交通难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合理布局、出入分开、大小分离、人车分流、一体衔接、规模适宜等六大交通组织设计策略,并以广州动物园北门站的实践为例,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安检互认能够兼顾保障站厅运行安全与提升疏散通行效率的优点,为有效提升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二者之间的换乘效率,定量研究了铁路至城市轨道单向免安检实践中的换乘效率提升情况。以广州南站为例,首先,根据高铁单向安检客流要求,重新优化站内功能区布局并梳理构建客流进出流线;其次,通过Anylogic微观动态仿真软件标定好模型参数,输入实际调查客流数据,基于社会力模型对乘客真实的高铁至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行为构建行人仿真模型模拟研究;最后,通过确定评语集、建立因素集,选取时间效率、速度效率、拥挤程度三方面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施单向免安检前后的交通组织方案换乘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实施单向免安检后,铁路至城市轨道换乘平均时间下降约16s,安检平均排队人数减少28人,铁路站厅内平均人数下降110人。方案评价得分由2.16上升至2.93,增加0.77,实施单向免安检后效率评价由“一般”上升至“较高”。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衔接是实现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效率,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及服务效率,创新研究了公交接驳设施设计要点。首先,结合设计规范及广州市公交接驳轨道交通实践经验,确定规划思路,明确规划目标、原则及用地选址方法;其次,根据常规公交换乘客流与服务公交线路数,计算得出常规公交设施(含公交首末站、公交停靠站)的配套规模要求;最后,从设施供需平衡水平、换乘效率等方面构建衔接方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衔接方案对实现衔接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定位所起的作用。为后续常规公交衔接设施规划设计及方案评价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8.
为积极发展"枢纽+社区+产业"的综合体宜居建设模式,创新研究将地铁站点综合体交通规划设计与宜居城市理念的相互结合,不仅实现"零换乘"的交通功能,还更注重整体宜居性设计。首先,梳理地铁站点综合体开发交通规划设计现状,归纳交通设施及交通组织布局设计要点;其次,以"动静分区、内外分流、快慢分离、人车分行"为基本原则,提出多项宜居城市理念下地铁站综合体的交通规划设计策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的立体交通体系,旨在实现地铁站点综合体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最后,以在建12号线槎头站开发综合体项目为例,对广州市轨道综合体的交通宜居性设计要点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归纳,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地铁站点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相关设施设备也暴露了严重的集散能力瓶颈问题。为了研究以设施疏散能力为基础的静态瓶颈识别方法,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方案内容,结合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搜索筛选出车站客流瓶颈的方法:通过模拟乘客在车站的走行路径,结合各设备及通道等部位的通行能力,运用逆推的方法来找到车站疏散体系的瓶颈节点。最后,根据广州地铁三号线市桥站的车站空间结构和设施最大通行能力,进行了算法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车站的客流瓶颈与实际观测的可能拥堵点相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