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206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81篇
铁路运输   76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提出在电气化铁路远动系统中采用高性能,低价格,灵活易用的通讯网络BITBUS构成分层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网络结构代替常规的双机加切换器的结构。既简化了系统结构了又成功地解决了系统资源的共与分配,并为系统以后可能的扩展与联网打下了基础。运用软件工程学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开发系统软件,使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和扩充,本文针对电气化复线渡线开关监控系统的特点,给出了该系统采用的软,硬件方案及其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是国道106线跨越黄河的一座特大型桥梁,桥长4475.09 m,宽18.5 m,共108孔。该桥经过一年试通车后进行竣工验收,其总评价为: “速度快、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六条争创一流工程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并列弹性双圆柱体流体脉动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并列弹性双圆柱体在均匀流场中的脉动压力及其动态响应,给出了双柱间距直径比T/D=1.75,2.5,3.5和4.19×104<Re<9.1×104范围中柱表面脉动压力沿圆柱周向的分布以及脉动升力和阻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柱的振动对其脉动升力和阻力系数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富喜  王国治 《船舶》2005,(4):50-55
基于船舶水泵机组隔振浮筏这种多挠动源的系统,探讨了浮筏装置所具有的特性以及隔振设计技术.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隔振系统忽略和计及管系下的两种模型,综合分析了空间管系对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并就管路和机组间刚性连接和多种弹性连接下系统隔振性能作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管系减弱了系统的隔振性能,在动力设备和管路间使用挠性接管等弹性连接可大大减小管系的影响.文中探讨了水泵机组的隔振设计技术以及为了提高隔振性能而应注意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介绍了加速喷管的结构以及加工方法、并对射流试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榆次站现状,以车站2013年7月能力查定数据为基础,对榆次站各场(站)通过能力及其利用率进行分析,确定榆次站能力限制瓶颈,提出增加Ⅱ场9道;增加到达场、下行出发场联络线;在双推单溜情况下,加强峰尾编组能力;提高机列衔接作业质量;合理组织机车成组转场等提高榆次站能力利用率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邱少波  孙长富 《汽车技术》1998,(1):23-25,45
汽车安全带是汽车最主要的被动安全措施,本文综合国内现行汽车安全带标准,法规中对安全带卷收器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对卷收器锁止性能的试验台,操作耐久试验台,倾斜锁止性能测量仪及卷收力试验台的性能指标要求,介绍了设备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电化学性能表征测试,分析了不锈钢车体焊缝及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及性能差异,研究了钝化道次、移动速度等电化学钝化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耐蚀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焊接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发生明显改变,显微硬度下降,表面耐蚀性明显下降,当以10 mm/s单道次钝化作业时,点蚀电位最高,耐蚀性最好,30天盐雾试验后,钝化处理表面未发现明显锈蚀.该工艺已在公司进行了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