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220篇
综合类   97篇
水路运输   97篇
铁路运输   104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在电气化铁路远动系统中采用高性能,低价格,灵活易用的通讯网络BITBUS构成分层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网络结构代替常规的双机加切换器的结构。既简化了系统结构了又成功地解决了系统资源的共与分配,并为系统以后可能的扩展与联网打下了基础。运用软件工程学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开发系统软件,使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和扩充,本文针对电气化复线渡线开关监控系统的特点,给出了该系统采用的软,硬件方案及其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收藏品市场上,由原来的某种资费凭证转而成为收藏品的不在少数。比如电话磁卡,从单纯的使用意义上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电信资费的凭证。但其上的精美画面和承载的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信息又兼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解决多船避碰决策过程中避让行动优先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确定模型。选取最近会遇距离、最近会遇时间、船间距离、相对方位、船速比5个因素建立碰撞危险度影响因素集,并确定各因素评价集、评价指标以及各参数的隶属度函数,经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船舶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设置两船交叉会遇以及多船交叉会遇2种会遇局面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故障现象:一辆捷达GT轿车,用户反映该车在转向过程中有“吱、吱”的异响声。  相似文献   
7.
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及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快速碳化试验研究了桥梁高性能混凝土在加载—碳化双重破坏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并建立了寿命预测模型;通过干湿循环—硫酸盐腐蚀研究了混凝土抗干湿循环—硫酸盐腐蚀的能力,并建立了桥梁混凝土基于硫酸盐的寿命预测模型。结合桥梁所处实际运行环境,对桥梁各主体部位混凝土进行了寿命评估,结果表明,桥梁各部位在多因素作用下,运行寿命均超过100年,完全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电化学性能表征测试,分析了不锈钢车体焊缝及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及性能差异,研究了钝化道次、移动速度等电化学钝化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耐蚀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焊接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发生明显改变,显微硬度下降,表面耐蚀性明显下降,当以10 mm/s单道次钝化作业时,点蚀电位最高,耐蚀性最好,30天盐雾试验后,钝化处理表面未发现明显锈蚀.该工艺已在公司进行了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齿轨铁路接触轨是齿轨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可靠性对牵引供电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250‰坡度齿轨铁路接触轨系统建立了 3种不同中心锚结结构的三维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完成了 3种齿轨铁路接触轨模型在自重载荷下的静力学仿真,并评估了 3种中心锚结的结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绝缘支架式的中心锚结结构接触轨出现了应力超标情况,不适用于大坡度下齿轨铁路;三支架式和两支架带拉杆式结构的接触轨静力学状态良好,适用于大坡度下齿轨铁路.研究结果可为齿轨铁路接触轨系统中各构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航道系统的航标船大多采用纵流艏船型,由于其型线的特殊性,使得装在船底的测深仪,在航速大于5km/h时,即不能正常工作显示水深。本课题主要从流体力学、测深原理和船体结构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特殊的组合机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测深仪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准确测量航道,对同类船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