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18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故现场的存在改变了交通流状态,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如果事故现场处置不合理,易诱发二次交通事故.根据车辆行驶特征以及驾驶员行为特性,将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进行区域划分;参考驾驶员的动视力和视野范围,建立基于信息感知的高速公路事故路段限速逻辑模型.在仿真环境下,选取通行能力、最大排队长度、平均速度和速度样本标准偏差等评价参数,比对限速方案和不限速方案,结果表明:在各特征交通流量下,通行能力变化不大,限速方案下平均速度降低,最大排队长度和速度标准差也降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驾驶人在动视力和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路段限速值计算模型.根据道路与环境、交通流、交通管理、驾驶人与其他人员以及天气等事故现场信息,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将各类信息的出现概率进行量化处理,并由事故现场基本信息特征计算得到典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限速值.计算结果表明: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单...  相似文献   
3.
车辆动态称重误差来源与补偿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称重系统为超限运输治理工作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其测量精度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实车试验,测得动态称重系统测量数据,然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以速度作为补偿因子的补偿模型,对动态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并对过往车辆的称重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证明该补偿算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交通事故现场的安全性,预防二次交通事故,综合考虑事故现场路段的交通和管理要素特征,建立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人为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决策层共15个指标.将熵值法和属性识别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熵权的事故现场安全属性识别模型,应用熵权理论,计算评估指标的权重和属性测度.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把采集到的四组典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基本特征数据输入模型,对事故现场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进行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的安全性评价,也可以进行各方案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避免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了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人因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指标,决策层共15个指标. 为了统一各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分别采用隶属度和无量纲化函数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属性值变换到[0, 1]范围内. 再将处理结果作为学习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最后以典型交通事故现场有关参数的实测值输入三层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交通事故现场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0.5584,安全性等级为一般. 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合理,评价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6.
公交优先政策造成了社会车辆的延误。在保证公交优先的前提下,提高社会车辆在信号交叉口的行驶效益,实现车道通行能力的最大化,研究了1种城市道路交叉口间歇式公交专用道(intermittent bus lane,IBL)运行模式,在公交车辆通行不受干扰时允许社会车辆驶入公交车道。通过设置预信号实时控制进口道的车辆类型,实现公交专用道的分时共享。考虑信号协同和换道规则,建立3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采用改进的速度效益模型模拟公交专用道运行状态,引入换道压力模型模拟清空区域强制换道规则。以车辆的平均速度、排队和延误时间等作为评价指标,验证交叉口间歇式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公交专用道,交通量未达到车道通行能力的50%时,IBL模式下社会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和排队时间分别降低6.9%和4.9%,公交车辆平均速度提高3%,平均延误时间降低5%;(2)当交通量达到车道通行能力50%~80%时,社会车辆平均速度提高15%~37%,平均延误时间降低8%~20%,但是公交车辆平均速度降低3.4%,平均延误时间提高5.7%;(3)当交通量大于车道通行能力的80%时,社会车辆平均速度提高6....  相似文献   
7.
地铁项目具有投资大、施工期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建设地点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建设和运营期间会对部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造成影响。项目前期需要开展社会稳定性分析工作,调查受影响对象对项目建设的诉求,掌握潜在影响社会稳定性的风险,提出预案和措施,化解工程建设和受影响对象之间的矛盾。进行影响社会稳定性的单因素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分析,确定单因素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参考同类项目,给出各主要风险因素的权重,定量计算拟建项目的综合风险指数。以某地铁线路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为实例,给出了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并对社会稳定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铁工程前期工作,分析设计条件、设计标准、建设环境、外部接口、行政指令、社会舆论等因素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稳定性的影响,明确方案的调整原因和主要内容,提出基于发生概率、影响程度、影响结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针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调整的主要特点,采用增加基础资料收集力度、开展前期摸底调查、进行地质勘查勘探、方案多方征求意见、方案避让敏感区域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稳定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方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地铁线路节能坡设计显著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路节能坡设计是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目前地铁线路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节能坡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和长度定量计算的难题,首先,分析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然后,结合显著性影响因素,给出了节能坡长度的计算流程和公式;再通过动势能转换原理计算节能坡理论长度;最后,在给定计算模拟的条件下,搭建模拟计算平台,并给出各个影响因素对节能坡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信号交叉口行人群体过街速度和延误影响因素,采用无人机和地面机位从高空和地面获取交通视频,并利用Tracker物理影像分析软件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从城市信号交叉口的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了传统社会力模型和改进社会力模型,通过仿真场景模拟了行人过街情况。利用哈尔滨市两个交叉路口的实际参数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当人行横道宽度从4 m增加至7 m过程中,传统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4.22 s、3.47 s、2.57 s和2.28 s;改进社会力模型下的行人过街平均延误时间分别为3.56 s、2.91 s、2.78 s和2.26 s。经过对比验证发现,适当提升人行横道宽度使行人实际过街速度更接近期望速度,从而降低行人过街的延误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人行横道宽度可以有效改善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