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8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轨道交通车站突发事件下乘客的心理行为对安全疏散具有重要影响。将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乘客心理行为影响因素概括为环境信息、引导信息、受度信息及乘客基础信息等四个方面,并加以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针对相应因素提出了指导应急疏散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列车延误条件下尤其是高峰时段引发的车站站台客流积压,精确掌握客流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列车延误条件下乘客候车区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效用函数的乘客候车区选择模型,设计增量分配算法仿真推演列车延误条件下的站台客流分布演化规律。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沈杜公路站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算法能够更精准地辅助车站制定站台客流引导策略、客流管控措施以及确定应急响应启动时机。  相似文献   
3.
李娟  洪玲 《中国造船》2012,53(Z1):268-273
成本管理是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该文通过建立全周期成本管理体系,细化相关职能,明确各自承担的成本责任;通过成本责任在各个工作单元间传递形成责任流,将成本责任分解落实到作业单元,并加以考核。成本管理通过对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和考核进行计划与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4.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行车间隔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客流分布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复杂性,从客流分布特性、列车交路形式和服务水平3方面,阐述了影响行车间隔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的行车间隔对实际客流需求以及系统运输能力的影响,给出变化趋势曲线,分析了行车间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对无绝缘轨道电路补偿电容的状态监测和故障预测,满足铁路现场由"故障修"向"状态修"转变的发展需求,根据补偿电容全部正常、发生断线故障和容值下降故障时归一化分路电流曲线的幅值波动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的故障特征分析方法.根据无绝缘轨道电路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传输线理论建立其分路态模型并仿真得到补偿电容全部正...  相似文献   
6.
针对动态不确定环境下乘客初始状态、疏散行为、全局疏散路径不确定等问题,提出基于Agent的疏散行为动态切换模型,并引入选择变更代价实现了多种疏散行为的动态切换;考虑与常态仿真衔接构建疏散空间衔接关系,并提出基于改进Dijkstra算法的全局疏散路径搜索方法;最后,以某车站突发事故场景为例进行多个应急预案的仿真评估.结果验证模型具有可行性,并能更真实反映动态不确定环境对乘客疏散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疏散仿真精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模式下,网络运营协调成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和发挥其总体运输效能的关键,而末班车衔接方案的优化,更是路网协调方案优化的重点。以单线末班车为目标,基于多地点衔接约束,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单线末班车衔接方案优化编制模型(简称SLLTM),并针对模型的全局非连续、局部连续且线性单调的特性,提出了相应的分步分段求解算法。并通过案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简单实用,能够为路网末班车衔接方案编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突发事件下缩短安全疏散时间的措施。阐述了静态引导和动态引导的概念。结合突发事件下乘客的心理反应,分析静态引导、动态引导在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仿真软件对车站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给出了改进地铁车站人员疏散工作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的依据.客流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因素众多,加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使得客流预测结果与实际客流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以上海市轨道交通为例,利用经验方法,通过校正线路初期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预测值,以及确定小交路折返点参考阈值的取值范围这两个有效手段,给出了修正客流预测的可行方法.在规划阶段减少客流预测的偏差,为后续实现灵活的运营组织提供条件,以达到满足实际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船用阻尼材料的常用结构,提出阻尼材料的阻尼机理以及评定阻尼效果的方法,对国内外船用阻尼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国内阻尼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