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3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基于多智能体的地铁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移动闭塞条件下地铁列车运行的特点,将降低列车群的总晚点时间和提高相邻列车对客流的吸纳水平作为性能指标,建立地铁列车运行调整模型。应用Agent、多Agent协作技术,构建地铁列车Agent,设计地铁列车运行调整算法,给出基于规则的地铁列车运行调整控制策略。根据列车群晚点程度的不同,列车运行调整分为全局调整和局部调整。全局调整采用偏移计划运行图方法,局部调整采用滚动优化方法,通过多次调整达到恢复计划运行图的目的,并分别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步骤。以北京1号线为背景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Agent协作技术的地铁列车运行调整方法是合理的,并具有动态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2.
列控联锁一体化系统(TIS)集成计算机联锁系统和列控中心系统接口和功能,在现场设备维护、系统实时性控制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优点,但也随之带来软件功能的复杂性。考虑设备现场需具备更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结构上进行层次划分,例如站内联锁关系、区间信号机控制、轨道电路编码等作为CTCS-0级列控系统线路功能,临时限速及有源应答器功能作为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线路功能,再结合数据配置进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软件采用独立模块结构化设计,不同功能的数据配置、软件升级互不影响,降低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既有利于工程实施,便于数据配置和软件维护以及故障分析定位,又有利于对系统整体安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公路隧道内照明方案,从人眼适应曲线的角度对高速公路隧道加强照明的设置进行研究,对隧道照明规范进行分析,从照明视觉舒适性的角度入手,通过灯具布设对照明的影响仿真分析,提出更加契合人眼对亮度适应过程的照明设置模式,在节约电力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营运管理水平及司乘人员的安全性、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路飞  彭程 《公路》2013,(8):51-55
目前对碳纤维加固梁的研究大多是在完全卸载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实际的加固工程中,往往做不到完全卸载,而且很多桥梁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在持荷情况下加固的物理力学性能不同于在完全卸载情况下的加固情况。着重研究了卸荷程度对损伤混凝土梁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荷载等级下加固梁极限承载力、刚度和挠度以及钢筋和碳纤维协同工作的变化情况,为实际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概况 庞会桥位于河北省邢台县,是邢左公路连接庞会村西面西道川口的重要结构工程。于1976年建成.桥梁设计荷载等级为汽-15.挂-80(旧规范)。其桥型为四跨双曲拱,桥梁纵面如图1所示。施工方法采用预制无支架吊装,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中墩按照单向受力设计,基础为片石混凝土,墩台身为浆砌块片石。主梁采用250号混凝土,钢筋采用I级钢筋(旧规范)。由于该桥梁修建时间长,设计荷载标准低,需要对该桥梁进行承载能力检验。  相似文献   
6.
路飞  彭程 《公路》2013,(10)
阐述桥梁加固的国内背景与重要意义,分析桥梁病害的主要成因,并对增大梁截面法、桥面补强层法、改变结构体系法、体外预应力法、贴钢法、贴碳纤维布法等常见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低压配电系统是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满足地铁车站及线路间的各类动力、照明、通信等设备的用电要求,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用电安全与可靠性。就轨道交通中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动力系统、照明系统、控制系统和接地系统等方面内容,为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移动闭塞条件下地铁列车的运行规律,建立地铁列车运行模型,将基于事件的控制技术应用到地铁列车控制中。引入运动参考变量,求出在以站间最小运行时间为目标的单列列车控制中,列车运行速度、加速度关于列车走行距离的表达式,根据列车走行距离实时调整规划列车的运行。研究移动闭塞条件下地铁列车间的控制,采用基于事件的控制技术和编队思想降低列车间的最小追踪允许间隔,在保证不撞车以及尽量减少站外停车的前提下,提高地铁线路的通过能力,并且能够方便地实现系统的重新配置以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协作。以相邻的3列列车运行为例,研究在移动闭塞条件下后续列车的控制策略,根据列车的走行距离以及前后列车间所要求保留的安全距离,动态调整列车的运行速度、加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运用基于事件的控制技术来控制列车的运行,可提高列车的正点率到9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