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在检测汽油车尾气排放时,需将尾气分析仪的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对于单排气管的汽油车,插入一根取样探头即可,然而对于多排气管,应插入几根取样探头呢?下面笔者浅析双排气管汽油车尾气检测的取样方法,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05)附录B.  相似文献   
2.
正截至2018年3月31日,江苏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以下简称环检机构)达443家,环保检测线1 223条。环检机构作为在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否达标的鉴定机构,其人员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车辆排放的判定结果,因此,机动车环保检验的规范化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江苏省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9年5月1日起,新排放标准《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正式实施。新排放标准与老排放标准相比有了较大变化,新标准增加了用于检测的OBD诊断仪,对检测仪器的检查周期、检查项目和参数限值及排放检验流程进行了调整。本文主要解析了新标准中汽油车稳态工况法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正>《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加速法)》(GB 3847—2018)要求所有的柴油车排放检验优先使用加载减速法,对无法使用加载减速法检测的柴油车,方可使用自由加速法。但在实际检验工作中,究竟哪些车需要改为自由加速法检验,不少检验机构对此有些犯难。GB 3847—2018中B.2.2.1.2.1条款规定,中断车上所有主动型制动功能和转矩控制功能(自动缓速器除外),例如中断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  相似文献   
5.
正4车辆检测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流程如图7所示。4.1车辆信息登录车辆信息登录流程如下。(1)待检机动车所有人或代理人持机动车行驶证到机动车检测机构"登录"窗口,交车辆信息登录人员,进行车辆检测信息的录入。(2)登录人员登录江苏省环保平台"排气监管系统"网页(图8),输入本机构的用户名、密码进入,点击选择"车辆信息管理"中的"车辆信息录入"界面(图9)。(3)登录人员根据车辆行驶证及其他资料对车辆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前机动车环保尾气检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既定的机动车环保尾气检测方法和限值已无法适用于部分车辆;另一方面机动车环保尾气检测设备的生产厂家繁多,由于各个厂家对机动车环保检测标准的解读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厂家生产的检测设备的检测程序也不同,造成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下面笔者结合在机动车环保尾气检测实践中遇到的标准滞后、检测程序差异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灰霾天气在各大城市频繁出现,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底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意见。据调查显示,汽车废气是灰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由于排放的汽车废气主要分布在地面上方0-3m-2m,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因此杜绝高污染超标车上路行驶是控制汽车废气对人体伤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大力淘汰老旧车辆,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由此可见,做好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做好柴油车的检验及监管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检验柴油车排放主要采用加载减速法和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江苏省采用的是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笔者认为,若能规范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的检验操作,使发动机转速达到断油点,其排放烟度值也能很好地反映柴油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均采用稳态工况法或瞬态工况法检验轻型汽油车的尾气排放,但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检验设备的应用局限,双怠速法仍然是很重要的检验方法。下面笔者与大家分享双怠速法检验的操作要点及规范化要求。1设备配备双怠速法需要配备四气或五气分析仪(含λ值)和双怠速自动测试系统,且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2适用车型双怠速法适用于点燃式重型汽车、基准质量超过2.5 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