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8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掌握建筑垃圾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后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提出了四阶段(填筑期、工后期、浸水期、浸水后)监测方案,对依托工程进行了持续141d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浸水前,复合地基的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阶段;停止浸水后,下卧层土体发生次固结沉降,但沉降量很小;复合地基在各阶段的沉降曲线沿路中心基本呈对称分布;建筑垃圾桩对桩间土的挤密作用以及桩身材料的高吸水率在复合地基的加固区起到了很好的隔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建筑垃圾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后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提出了4阶段(填筑期、工后期、浸水期、浸水后)监测方案,对依托工程进行了共持续141d的长期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前复合地基的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阶段;水对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影响很大,浸水后增加了2.7~3.2倍,这部分沉降主要是由下卧层的黄土沉陷引起的;停止浸水后下卧层土体发生次固结沉降,这部分沉降量很小;复合地基各阶段的沉降曲线沿路中心基本呈对称分布,中间大、两侧小,在坡脚位置出现了轻微隆起的现象;建筑垃圾桩对桩间土的挤密作用以及桩身材料的高吸水率,使复合地基的加固区起到了很好的隔水作用,这对于降低黄土湿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研究成果为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的方案设计及沉降监测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内桩土应力的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期期内,随着上部荷载的桩体、桩间土应力不断增大,桩土应力比的总趋势为增大。路基固结稳定期内,桩土应力比值变化不大。在填土高度5 m以内的柔性路基作用下,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范围为2.18~2.71,远小于单桩承载力测定的3.0~10.0。  相似文献   
4.
控制砼施工温度是保证大西(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冬季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影响砼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拌和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温度及灌注过程中砼温度。文中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制订了冬季施工时温度测量及控制方案,其中外部环境温度主要是结构物所处小环境的温度测控,砼温度测量包括入模温度、砼芯部温度及表面温度等的测控。  相似文献   
5.
针对渭蒲高速公路饱和黄土地基用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加固路段,采用埋设沉降杯法进行了长期的现场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了复合地基的沉降量、沉降速率随上部荷载和时间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实体工程中复合地基的各项参数,对其沉降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对比三种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分析方法得出:柔性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理论计算因受桩体刺入下卧层长度、桩侧摩阻力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同理论计算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实际意义不大;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具有相似性,但是忽略了实际工程中次固结沉降对饱和黄土地基沉降的影响,故数值分析值偏小;针对饱和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可将现场监测的结果与数值分析的规律结合起来,对复合地基的最终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渭南至蒲城高速公路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依托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处理饱和黄土地基的合理配比。应用原位测试方法对这种地基处理方案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测,对饱和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案进一步优化,确定了最佳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问题,选用渭南某房屋重建项目的建筑垃圾作为主要再生骨料原材料,制备了红砖及废旧混凝土等不同类型再生骨料,通过筛分试验确定再生骨料的级配组成,借助吸水率、压碎值、磨耗值及含泥量等指标确定应用再生骨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旧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要优于红砖类再生骨料混凝土,但从微观层面而言,红砖类再生骨料混凝土水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依托国道108线禹门口黄河公路项目,基于美国Bentley公司及其BIM平台,运用Micro Station、Power Civil、Navigator等系列软件,解决斜拉桥施工过程动态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管理问题。从三维交底、碰撞检查、限额领料、进度管理、安全质量管理、施工过程资料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禹门口黄河公路斜拉桥工程特征、软硬件配置要求、三维BIM模型系统构建等BIM实施客观条件,探索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如何运用BIM解决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