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64篇
公路运输   924篇
综合类   718篇
水路运输   732篇
铁路运输   514篇
综合运输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idesharing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One of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study of ridesharing is to identify the most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the ridesharing decisions taken by participants. Another challenge is to use harvesting techniques to extract specific types of travel-related information. Many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issues. However, due to a lack of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different transit authorities and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the experience of ridesharing,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how social media data might support or obstruct goals for mobility,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ridesharing is a difficult task. In this survey, we first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ridesharing with a focus on the properties and model of service, and introduce a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major components required for a ridesharing service. Then, we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social media and present the rationale for harvesting travel-related data. Finally, we detail some possible directions and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and highlight their assets and drawbacks.  相似文献   
2.
3.
为提高隧道工程建设质量,针对国内明挖隧道装配式结构发展不成熟问题,以新森大道隧道为依托对超大断面明挖隧道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展开研究,同时建立适用于公路、市政超大断面隧道装配式明挖结构体系,即“全预制”“仰拱现浇+上部预制”,并提出结构构造厚度建议值及多道防水构造方案。通过分析总结和数值模拟得出: 1)“仰拱现浇+上部预制”4分割方案在回填工序下的结构力学响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该分割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应力、位移以及连接部位接头的张开角等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具备一定安全储备; 2)结合依托工程,提出一种适应于超大断面明挖隧道装配式结构的“边墙安装—仰拱现浇—拱顶拼装—细部作业—覆土回填”的施工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4.
锰对工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尿香草扁桃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职业性锰暴露对工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尿香草扁桃酸(VMA)水平的影响,对55名锰粉加工工人、55名冶炼工人和55名对照工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锰粉加工作业环境空气锰尘中MnO2几何均数为1.96 mg/m3(0.17~22.24mg/m3),样品超标率为88.9%;冶炼作业环境空气锰烟尘中MnO2几何均值为0.65 mg/m3(0.06~6.67mg/m3),样品超标率为93.3%.锰粉加工和冶炼组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的主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锰粉加工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提示这可能是锰的早期神经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5.
新型船用吸声材料泡沫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扼要介绍了用熔体发泡法制造泡沫铝的制造过程 ,泡沫铝孔径为 2~ 7mm,孔隙率为 80 %~ 90 % ,最大制品尺寸为 60 0 m× 60 0 mm× (8~ 40 0 ) mm。重点研究了泡沫铝的吸声性能、热学性能、阻尼性能、机械性能、吸湿性能及无毒性能。结果表明 ,泡沫铝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新型吸声材料。平均吸声系数可达 0 .4~ 0 .5 2 ,且随孔径的减小 ,孔隙率、厚度的增大 ,吸声性能提高。压缩加工对泡沫铝的吸声性能有很大影响 ,压缩率为 40 %时 ,吸声性能最好。泡沫铝导热系数仅为未发泡铝的 1 /60 0 ,远远低于大理石 ,也低于石棉板 ;耐火温度可达 80 0℃。其内耗比致密铝高 3~ 7倍 ,比高阻尼 Zn-Al合金高 2~ 4倍。其强度为几个 MPa数量级。它不吸湿 ,吸湿率为 0 .0 % ,无毒性。  相似文献   
6.
菏日铁路复线上的三孔联体框架式立交桥施工工程 ,采用整体顶进二股道的施工方法 ,线路加固用纵挑横抬法 ,并采取了防止线路横移措施 ,缩短了工期 ,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船舶在海浪中运动的可视化技术。给出了可视化设计过程的流程图,并讨论了建立船舶模型的可行方法和三维波浪模型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应用OpenGL函数库来生成船舶在海浪中运动的动画。在讨论可视化技术时,使用了具有平台独立性的OpenGL图形库。  相似文献   
8.
铁路检测设备已经由单项检测发展到多项检测、由静态检测发展到动态检测、由接触式检测发展到非接触式检测,由低速运行状态检测发展到高速运行状态检测。日本的综合检测列车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支撑这种发展趋势的核心技术是机器视觉技术。我所承担的铁道部重点课题《非接触式接触线动态检测设备研制》,2005年4月,在福州供电段青州网工区、沙县网工区接触线磨损实测,  相似文献   
9.
潜艇消磁系统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磁技术是潜艇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潜艇消磁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分类和控制策略,并剖析了潜艇安装消磁系统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内沿海、沿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为发展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内有关航运单位把握时机,在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中采用国际标准箱,开辟全集装箱班轮航线.经过数年的发展,形成了北起大连,南至海口沿海集装箱运输的大通道和以上海为中心沟通沿海和长江的"T"型运输网络,构成了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的新风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