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在桥梁工程的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桥梁施工达到设计要求的应力状态和线形要求,对大跨度刚构桥施工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十分必要。尤其是。以万龙山大桥上C60高强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健康监测方法,对大特跨高强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中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首先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计算出理论应力,采用布置传感器测出实际应力,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正确指导此类桥梁的设计及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实用价值。结果表明:在万龙山大桥C60高强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实测值混凝土压应力基本都大于理论计算的压应力值,桥梁截面全截面受压,整个施工过程中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桥梁健康监测是掌握桥梁运营状况的重要手段。在监测系统中,桥梁静态应变信号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桥梁的受力状况,但桥梁在运营阶段所监测的应变信号为车辆的动态应变信号,由于用来监测应变的常用传感器为点式应变计,容易受粘贴部位微小损伤的影响而出现测试信号异常的现象。采用外贴式长标距应变传感器对桥梁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不同车速对长标距动静态信号分离方法的影响,从动态宏应变信号中提取出静态应变信号,从而直观地监测桥梁的受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标距动应变信号中提取静态应变的方法在桥梁健康监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为了研究山区复杂气候条件下预应力张拉对桥梁受力的影响,实时监测大跨桥梁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混凝土受力状况,以万龙山大桥施工为例,采用预埋式高精度光纤光栅应变计,对大桥2号墩12#块的预应力张拉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测。在监测过程发现,当采用非对称张拉的施工方式进行预应力张拉时,箱梁截面上存在着拉压应变交替产生的现象,张拉顶板时,底板和腹板上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未被张拉的另一侧腹板也存在较大的拉应力;顶板钢束产生的预应力效果相比于底板预应力钢束明显。12#块预应力张拉结束后,箱梁截面顶板处产生了-120με压应变,腹板和底板分别产生了40με和80με拉应变,直观的反映出了应力张拉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ansys为计算平台,建立了列车—轨道—基础—结构的三维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分析了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软土情况下,列车引起的建筑物的竖向振动比较大;建筑物的振动也基本随车速的增大而在增大;轴重大的货车引起的振动响应比客车要大;改变建筑物的自身结构刚度特性对水平向加速度的改变较明...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对预应力CFRP板桥梁加固初期和后期预应力损失进行快速监测评估,采用新型分布式监测手段,推导了桥梁结构在端锚全粘贴预应力CFRP板加固后的梁底混凝土的长标距应变数值求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动态预应力CFRP板的预应力损失监测评估指标;然后通过数值算例,建立了精细化预应力CFRP板加固多片小箱梁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不同车辆参数和不同预应力加固水平对上述静、动预应力损失评估方法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预应力损失工况下静态预应力损失评估方法误差小于2.0%,动态预应力损失评估方法误差小于2.8%,证明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理论可行性,为相关试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余小晴  吴刚  吴必涛 《公路》2023,(5):176-182
为分析板式橡胶支座摩擦性能对中小跨径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2种桥型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比不同支座滑动摩擦系数对2种桥型在纵横桥向地震作用下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横桥向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主梁易发生转动,对于墩台处的横向限位装置设计参数需区别设计,而连续梁桥主梁呈刚体平移,墩台处的横向限位装置可采用相同设计参数;在纵桥向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桥台处支座更易发生脱空或滑落;在不同方向地震激励下,两种桥型桥墩墩底曲率均随支座摩擦系数增加而增大;在中小跨径梁桥结构设计时,可通过设计不同支座接触面来选择有利于结构抗震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桥上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纵向受力与变形分析的智能化,考虑了桥梁结构、轨道板以及钢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多跨简支梁和大跨度连续梁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C#语言对ANSYS进行二次开发,研发了集参数输入、有限元建模、荷载施加、自动计算、数据提取及数据智能处理于一体的纵向力智能分析系统。通过与已有文献对比,验证了智能分析系统的通用性和可靠性,可为桥上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