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5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热压式沥青混凝土路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热压式沥青混凝土路面(Hot Rolled Asphalt Pavement,HRA)作为一种独特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形式,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析了热压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形式及路用性能特点,简要叙述了HRA的类型和级配设计,并对其施工工艺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文章引入BP神经网络算法,在大量试验数据学习的基础上,对添加聚合物纤维的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进行测试和分析,提出了最佳纤维用量和最佳沥青用量;并应用该网络系统对添加纤维后的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强度进行预测,定量说明了添加聚合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沥青路面破损状况极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路面状况指数PCI同其他路面使用性能指标如平整度、弯沉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综合考虑各因素的路况指数PCI的极限值,并应用马尔可夫过程预测模型结合专家意见对比对该极限值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内复合式路面缺乏实测数据和评价、预测方法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复合式路面采用综合模糊评价的评价方法和马尔可夫链与灰色系统模型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方法,并在此方法基础上采用C 与Rortran95混合编程实现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性与空隙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最大粒径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透水性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得到了其透水系数与各空隙率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可预估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或透水能力。这一结论对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使用性能的路面设计应该从材料组成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考虑。本文将结合我国路面管理系统的路面使用性能指标,从结构设计的控制标准以及合理的结构组合入手,指出我国当前设计方法的不足之处。分析国外有影响的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对使用性能的考虑,建议我国可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基于使用性能的路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既有的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资金费用不足的现状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及养护维修的具体情况 ,分析城市道路路面养护维修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及模式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城市道路路面养护维修资金的筹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减小城市型洪水的透水性沥青路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孔隙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配合比及为学指标的研究,为透水性沥青路面设计及应用提供指导.通过计算在降暴雨的情况下一定路段上所产生的最大地表径流量;求出能够减小由于暴雨产生最大地表径流量所相应的大孔隙沥青路面的目标孔隙率.在目标孔隙率的配合比下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验证其力学指标满足行车要求.采用此孔隙率的大孔隙沥青混合料铺筑的路面就能够减小由于暴雨而引起的城市型洪水.  相似文献   
9.
AASHTO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路面管理系统间存在控制指标间关系脱节的问题.借鉴AASHTO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路面管理一体化思想,介绍了路面结构设计与路面管理在指标上的一致性.对我国与AASHTO设计体系之间的参数取值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设计研究示例得到了相同设计条件下两种设计方法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可以借鉴AASHTO的设计方法,使用统一的指标建立通用的设计体系与路面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纤维加强沥青路面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用纤维作为沥青混凝土的添加材料,最近几年在我国的高级沥青路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介绍木质纤维和聚合物纤维的技术指标及各自的作用机理,并参考我国纤维沥青混凝土室内试验的既有成果,对纤维改善沥青混和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抗疲劳性能等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次根据实际工程的跟踪调查结果探讨了纤维对改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作用。最后使用AASHTO模型对改善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