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胀特征及供热需求分析,设计1款采用太阳能主动供热的路基专用供热装置.通过模型试验分析装置供热温度、供热量、供热效率随太阳辐照量的变化规律,建立考虑纬度和日序数的供热温度预测公式.通过对路基长期供热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装置防冻胀效果.结果 表明:路基专用供热装置供热温度随太阳辐照量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铝合金焊缝节点结构作为车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装配前对焊缝节点结构强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铝合金焊缝节点结构的疲劳强度性能,选取实车中出现疲劳裂纹破坏的典型节点部位制作标准件进行疲劳试验;根据试件与实际车体疲劳破坏位置的应力分布趋势一致的原则,设计了两种典型焊接形式的标准件结构模型,并且确定了疲劳试验的加载方式以及试验工装设计,给出了试验模型的疲劳破坏位置以及通过成组试验获得的典型节点形式的S-N(应力-寿命)曲线。同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铝合金焊缝节点结构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带显示、语音功能的一体化大车防撞纠偏智能保护装置,为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大车安全运行提供一个性能优异、稳定可靠、安装简单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轮轨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是影响大轴重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了40 t轴重重载货车动力学模型,从轮轨磨耗、疲劳损伤2个角度,研究曲线半径对40 t轴重货车通过曲线时动力性能的影响,给出最小曲线半径的建议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货车在曲线上运行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均在小半径曲线上更严重;与400 m曲线半径相比,曲线半径800 m时轮轨磨耗降低68%,轮轨间出现轮缘接触的频次得到有效控制;曲线半径1 200 m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分别降低80%,58%,滚动圆外侧10~30 mm内基本不再出现疲劳损伤。建议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取1 200 m,困难情况下取800 m。  相似文献   
5.
FRP筋因其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可替代钢筋用于强腐蚀环境或有电磁绝缘要求的混凝土结构中,但它属于非金属材料且弹性模量较低,因此,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将产生较大的裂缝宽度.目前,我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中其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是对混凝土设计规范中计算公式的简单套改,区别在于荷载组合形式采用标准组合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放宽至0.5 mm,但并未对公式进行可靠性分析,其合理性有待考证.为此,本文选取荷载效应比、配筋率、FRP筋弹性模量、FRP筋直径、截面高度、保护层厚度以及混凝土强度等作为影响因素对FRP筋构件裂缝宽度可靠度水平进行评估,分析这些因素对可靠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到可靠指标的界限值.研究结果表明:按目前规范对FRP筋最大裂缝宽度的可靠指标控制较为保守,尤其是当荷载效应比较大时,可靠指标超过2.0,明显偏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本文建议计算FRP筋受弯构件最大裂缝时,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这样其可靠度控制水平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NET泛型机制的性能、安全和重用性,分析了泛型在类、方法、结构、接口、委托上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并研究了泛型约束与继承这两项重要技术在泛型上的具体实现;将.NET泛型与C++模板、Java泛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NET泛型技术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泛型在.NET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虚拟三维技术是一种仿真模型的数字化技术。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计算机与起重机上的PLC、通用传感器、编码器等设备实时交换数据,模拟起重机的外观、空间关系、运动学、动力学特性和电气学特性等。本文介绍了虚拟三维技术在港口起重机远程监控中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评价中,存在雨雾等危险复杂气象状况的测试场景考虑不足,和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反映AEB系统实际性能的问题,研究了包含雨雾天气的AEB系统测试场景和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tional Automobile Accident in-Depth Investigation System,NAIS)的事故数据,参考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构建了雨雾天气下的AEB系统测试场景;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AEB系统评价层次模型,提出了AEB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在PreScan-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仿真测试场景,进行测试评价,验证了方法的效果,与传统单一评价指标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被测车辆得分为6.610 7分,小于单一速度减少量评价方法的9.015 0分,偏差分析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更客观,能更准确地反映AEB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9.
朱凯凯  黄双华  柯斌 《舰船电子工程》2012,32(11):59-60,103
文章研究了利用GLStudio虚拟仪表仿真软件开发虚拟训练装备的设计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建模逼真、开发快捷、效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car body stability performance by optimising locomotive parameters when coupler jack-knifing occurs during braking. In order to prevent car body instability behaviour caused by coupler jack-knifing, a multi-locomotive simulation model and a series of field braking tests are develop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ary suspension and the secondary lateral stopper on the car body stability performance during braking. According to 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s, increasing secondary lateral stiffness contributes to limit car body yaw angle during braking. However,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locomotive. For the secondary lateral stopper, its lateral stiffness and free clearanc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mproving the car body stability capacity, and have less effect o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locomotive. An optimised measure was proposed and adopted on the test locomotive. For the optimised locomotive,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secondary lateral stopper is increased to 7875?kN/m, while its free clearance is decreased to 10?mm. The optimised locomotive has excellent dynamic and safety performance. Comparing with the original locomotive, the maximum car body yaw angle and coupler rotation angle of the optimised locomotive were reduced by 59.25% and 53.19%,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maximum derailment coefficient was 0.32, and the maximum wheelset lateral force was 39.5?kN. Hence, reasonable parameters of secondary lateral stopper can improve the car body stability capacity and the running safety of the heavy haul locomo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