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5篇
  免费   388篇
公路运输   1335篇
综合类   1701篇
水路运输   1084篇
铁路运输   929篇
综合运输   13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nline channel strategies adopted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 with regard to the Belt and Road.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offline channel power structures and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costs on online channel mode selection and pricing strategies. The offline channel power structur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Chinese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MS) structure, vertical Nash (VN) structure, and foreign retailer Stackelberg (RS) structure. Furthermore, a game model is developed among the Chinese manufacturer, foreign retailer, and cross-border e-tail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offline channel power structures,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Chinese manufacturers’ online channel mode se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manufacturers’ preferences for the online agency selling mode increases correspondingly with the decrease in their market position and bargaining power. Moreover, foreign retailers can obtain higher profits in the online agency selling mode under the VN structure. However, the level of profit for foreign retailers depends on the intensity of their competition with cross-border e-tailers under the MS and RS structures. Finally, consumer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an obtain a higher surplus in the online agency selling mode under all of th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
高雄 《水运工程》2005,(12):32-36
通过优化三峡船闸输水阀门运行参数,满足了船舶在一闸室待闸的停泊条件;组织代表船型进行实船试验,形成了连续调度快速安全的调度工艺,取得了在139m水位条件下,三峡船闸下行通航效率提高15%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二代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和特点,研究二代小波对图像去噪的效果。提出基于二代小波的尺度适应性分解算法,并使用改进阈值函数进行阈值分析后再对噪声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实验结果证明,使用尺度适应性二代小波对图像去噪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去噪后的图像信噪比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墩台制动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制动力是影响桥梁墩台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制动力的传力特点, 研究在中-活载作用下无缝线路上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的分配规律,提出更接近于实际的制动力计算方法、 研究方法:针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传力特点,采用将桥梁结构、台后部分路基以及上面的轨道结构作 为一个整体系统共同承受列车制动力的整体计算模型(即线-桥系统),运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研究结果:在对等跨度、桥墩等刚度的铁路多跨简支梁桥的墩、台顶制动力进行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找出了 影响多跨简支梁桥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制动力的实用计算公式。 研究结论:通过对无缝线路上铁路桥梁的墩台顶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铁路桥梁墩台顶制动 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经过分析该制动力实用计算方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使制动力的计算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针对采用通用CFD软件Fluent进行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对 以Fluent为平台、利用VC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三维粘性、小等熵、可压缩、非定常流的Navier-Stokes方程,用有限体积法进行区域离 散,对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隧道内和列车内外瞬变压力的变化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研究结果:将隧道内瞬变压力的波动情况与列车的运行情况相结合,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研究结论:计算过程中,Fluent的命令流能灵活地实现CFD分析中的众多相关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提 供了有力的开发平台和分析工具。Fluent不仅具有完备的系统开放性,还可利用C语言编制自己的程序模块来 丰富其功能,在工程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东岸并行立交段施工为研究对象,对浅埋条件下并行立交隧道施工安全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结束后地表沉降最大值为39.66mm,并位于隧道上下立交区域,地表沉降不能满足安全要求,还需对地表采取加固措施,如采取地表锚杆、地表袖阀管注浆或旋喷桩加固;下部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及受力受上部隧道施工影响不大,安全系数均大于1,结构能满足安全要求,但施工中仍不能忽视对初期支护变形及内力的监测,视情况采取加固措施,或改变施工工艺,如可以先行贯通下部隧道二次衬砌。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的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测试了中低速磁浮轨排系统在列车通过时的动力响应,获得了轨排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自振频率、动应力、位移动力系数以及螺栓力。结果表明:轨排结构的竖向振动一阶频率和二阶频率分别为9.088 Hz和17.614 Hz,横向振动的一阶频率和二阶频率分别为6.426 Hz和17.614 Hz;轨排结构的横向振动与竖向振动相耦联,但并非是扭转振动所致;导轨和轨枕的应力变化与车速关系不明显;在所测车速范围内,位移动力系数随着车速的增加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实例,介绍了基于综合监控系统的Web方案。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讨论了Web系统的硬件构成及信息发布、视频发布的设计原则;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分析了Web系统的软件构成、实时数据的获取及视频发布等相关功能。该方案基于原综合监控系统的硬件基础,实现了综合监控重要数据信息的复示,以及重要CCTV(闭路电视系统)视频图像的发布功能。综合监控系统中的Web系统与办公信息网络的融合,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更全面、便捷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我国铁路客运运输发展的需要,需研制160 km/h速度等级的客运电力机车,以具有牵引18~20节快速旅客列车的能力。文章根据列车运用特点,对机车功率、牵引力、制动力等主要牵引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列车真空断路器(VCB)在列车运行中处于频繁开断的状态,开断过程中电弧反复烧蚀触头产生尖端、毛刺、金属蒸汽,扩散的金属蒸汽又使灭弧室真空度降低,首次提出了通过测量VCB在分断不同次数正常电流下接触电阻表征其电寿命的试验方法,并得到了不同分断次数下耐受冲击电压和工频工作电压的特性.研究表明:VCB初期接触电阻随分断次数增加而增加,之后接触电阻基本保持不变;在VCB使用初期瞬态恢复电压不能导致电弧重燃,长期工作后可能导致电弧多次重燃,但即使长期工作后工频工作电压仍不能击穿灭弧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