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6篇
水路运输   7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海上挤密砂桩这一新型软基加固工法,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对其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总结现场挤密砂桩载荷板试验的相关成果,介绍了海上挤密砂桩应用在不同构筑物时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以及布置方案。分析目前国内海上挤密砂桩的施工能力,归纳总结了海上挤密砂桩的施工效率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为此工法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鸣 《家用汽车》2013,(6):112-115
直至今日,我们对吉姆、吉斯、嘎斯,伏尔加、拉达、莫斯科人等苏联汽车品牌记忆犹新。中国游客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大街上转,主要看两大风景:一看美女,二看车——一个庞大的流动汽车博览会,而且不收"门票"。古董车、时髦车、豪车、烂车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3.
林鸣 《家用汽车》2014,(5):220-225
提到欧洲,中国游客多半把眼光投一向繁华的西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东欧魅力无法比拟——既有毫不逊色的文化古迹和艺术大家,又明显不带有欧美国家的喧嚣浮华;在东欧大平原上旅行,你会发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由布达和佩斯两个大城区组成;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其实是一幢并不起眼的建筑物;奔涌于脚下的多瑙河不是蓝色的,雨季里很像是黄河;东欧还聚集着众多全球最美丽的小镇,个个宛如袖珍天堂;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上覆回淤厚度21 m,导致原先的节段式管节结构的失效概率大。为了降低风险,作者提出“半刚性管节结构”概念。通过不剪断原先节段式管节方案的临时预应力,来确保节段接头端面的摩擦力,从而用摩擦力与剪力键一同抵抗剪力,同时维持节段之间的相对转动能力;即令管节结构的健壮性得到提高。结合足尺物模试验对这个新结构优势进行了论证。对其中的关键问题预应力体系的设置进行了详述。并且报告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半刚性管节的应用案例。半刚性管节,相比节段式管节,在一些情况下,只是将临时预应力转变为永久预应力,施工费用未增加很多,但是管节的整体性与健壮性显著提高,因此半刚性管节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结构形式;特别对于水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困难、基础差异沉降不确定性大的工程,半刚性管节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管节纵向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林鸣 《水运工程》2000,(3):29-33
简要介绍武汉白沙洲大桥主桥上部结构的钢箱梁、高强螺检、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索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论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自2013年5月—2017年10月整个施工期的运行状况,监测内容包括沉降、差异沉降、管节纵向结构挠度、管节接头张合量、节段接头张合量、节段接头水压以及隧道整体情况。结果表明,沉管管节实际差异沉降得到较好的控制,复合地基+组合基床使得沉降得到改善,隧道整体运行情况与结构反应良好,整体与接头基本没有渗漏水情况。  相似文献   
7.
8.
颜东煌  林鸣  袁明 《中外公路》2007,27(2):55-59
竖向预应力损失是箱梁腹板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利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竖向预应力损失中的弹性压缩损失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实桥试验数据得到了竖向预应力弹性压缩损失的相关规律。同时结合弹性力学中的相关方法总结出相应的弹性解析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沿着河走     
林鸣 《家用汽车》2013,(7):140-145
自驾出行的次数多了,才明白自己内心有个"GPS":每次出行不是向着山去,就是沿着河走。在祖国的山水之间穿行,最容易被江河湖海"迷惑"。多少次蹲在岸边,盯着水中忙碌的渔民,翻跳的鱼儿,水面上的波光倒影。尤其是那些弯弯曲曲的河,那些急急忙忙的河,那些浅吟低唱的河,那些高声喧嚣的河。这里,为读者介绍印象最深的三条河。怎么觉得,这些文字都是从我内心流淌出来的?准确地说,它们不是文字,而是河水。  相似文献   
10.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顶部覆土厚度高达21 m,作者发明了记忆支座来保护沉管管节接头结构,避免其因差异沉降而受损。记忆支座置于竖向剪力键之间,用最合理的方式分配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与地基反力,起到既保护结构,又发挥结构最大能力的作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33节管节的接头部位已经全部装上了记忆支座。文中详述记忆支座概念的产生、试验与设计、港珠澳隧道应用案例,并讨论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