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10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明胜 《科技交流》2002,32(2):27-30
本通过对黎钦铁路沙坪河大桥百年洪峰流量的计算,阐明了水资料薄弱地区,使用“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的准确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强震区跨导热断层隧道的安全性,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强震区跨导热断层不同断层温度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断层温度为30℃时,隧道最大主应力最大值和最小主应力最大值分别为55.61 MPa与-55.29 MPa,拱顶处x、y、z方向的位移分别为57.30 mm、38.58 mm与88.34 mm;(2)随着断层温度逐级升高至110℃,最大、最小主应力受其影响分别增加了1.60%~9.39%与2.28%~10.54%,拱顶x、y、z方向的位移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较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强震区跨导热断层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缓倾层状泥岩地层铁路隧道仰拱底鼓病害频发,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因轨道不平顺导致晃车现象,严重影响列车行车速度及安全。针对缓倾层状泥岩铁路隧道底鼓病害问题,以YD隧道底鼓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隧道底鼓段进行长期变形监测和理论分析,对缓倾层状泥岩铁路隧道底鼓特征及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左线、中心和右线道床板中心位置处测点底鼓明显,即仰拱中部底鼓量较大,底鼓严重区段6 a持续上鼓约69.75 mm,沿隧道纵向底鼓区段长度约40 m,而隧道两侧边墙墙脚处未发生变形;对于中薄层缓倾层状泥岩地层,在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仰拱底部缓倾层状岩体在弹性阶段向临空面发生一定程度的挠曲变形,隧道边墙围岩沿节理面发生水平剪切滑移变形,隧道拱顶部位围岩发生垂直层理面的弯曲变形,由于衬砌结构作用拱部围岩变形较小。依据隧道平底板受力特征,基于竖向及水平双向荷载作用的简支梁力学模型,建立缓倾层状围岩隧道底板底鼓力学解析模型,分析揭示了隧道仰拱最大底鼓变形量与弹性模量E和底板厚度h成反比,与竖向地应力σz,水平地应力σx和隧道跨度l成正比。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隧道仰拱设计及底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洋口港黄海大桥深水桥梁承台施工特点、施工工艺和承台施工关键工序的优化与改进,以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明胜 《隧道建设》2016,36(5):569-576
针对我国关于繁华城区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不足的现状,以杭州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工程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施工为例,结合其工程施工难点,从浅埋地层大直径盾构始发、铁路桥变形预测、泥水分离系统及其适应性改造等方面,对工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了研究和针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端头加固长度以大于盾构主机长度加1环管片的长度为宜; 2)盾构下穿时铁路桥变形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理论预测的重要性; 3)采取增加棒条和改造下层筛板等针对性措施,显著提高了泥水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廊道,推动世界级葡萄酒基地及相关旅游产业发展,联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级景区及地质公园多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具有独特体验的轨道交通旅游.因此,根据贺兰山区域背景和功能定位,对其东麓全线景区的线路设计进行初步研究,对多种交通制式的优缺点及造价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结论如下:推荐设计线路起...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片理化玄武岩隧道的大变形影响因素,本文依托某隧道片理化玄武岩段,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对不同埋深、支护强度和围岩级别条件下的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应力、支护强度和围岩级别是片理化玄武岩隧道大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地应力增大时,洞周各部位围岩变形量增大,围岩塑性区范围扩大;(3)当隧道支护强度增强时,洞周各部位围岩变形量减小,围岩塑性区缩小;(4)当围岩级别增大时,洞周各部位围岩变形量增大,围岩塑性区扩大。研究成果可为片理化玄武岩隧道大变形控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依托某地下储油洞库工程,对水幕系统设计及连通性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幕孔布置方式与岩体结构面密切相关,本工程以动态设计为理念,采用混合布置方案,水平和垂直水幕孔初步设计间距分别为10m和20m;结合工程特点,确定了影响水幕孔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设备选型、钻机速度、钻孔定位等;系统介绍了水幕孔现场注水回落试验、分区有效性试验和全面水力试验方法,根据水幕孔连通性的判别准则,对标段水幕孔连通性进行了评价与动态设计。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某盾构法隧道的工程实例,对盾构始发、到达,以及穿越510m新造海时遇到的高水压、硬岩、软硬复合地层掘进等施工难题,以及应用辅助工法取得的较为理想的效果作了深入的论述,可供其它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