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40篇
  免费   445篇
公路运输   18816篇
综合类   15202篇
水路运输   3655篇
铁路运输   2410篇
综合运输   2802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490篇
  2022年   637篇
  2021年   626篇
  2020年   475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479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983篇
  2014年   2506篇
  2013年   2122篇
  2012年   2302篇
  2011年   2403篇
  2010年   2347篇
  2009年   2921篇
  2008年   2796篇
  2007年   2326篇
  2006年   2068篇
  2005年   2169篇
  2004年   2246篇
  2003年   1720篇
  2002年   1576篇
  2001年   1718篇
  2000年   1225篇
  1999年   1014篇
  1998年   696篇
  1997年   698篇
  1996年   706篇
  1995年   556篇
  1994年   417篇
  1993年   328篇
  1992年   292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24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碰撞的事故现场难以进行实地勘查和保留,传统调查主要靠收集证据进行定性分析,伴随海事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船舶碰撞事故调查也逐步向多途径、科学化的方向进行探索。对一起真实碰撞案例进行模拟仿真,采用显示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定量分析出船舶碰撞不只发生一次。第一次碰撞发生在船B船头右舷外板处,历时0.5 s。碰撞后船A获得较大的横向速度,在水阻力下间隔2.9 s后与船B发生第二次碰撞,导致船A右舷舭部外板向内凹陷,船B艏柱出现条状划痕,上端碰撞点距吃水线约0.9 m,下端碰撞点距吃水线约1.7 m。定量分析结果与实船勘测损伤区域、损伤形式完全吻合,该结论被海事法庭所采纳。结果表明:定量分析可为船舶碰撞事故提供一种新的调查途径和推演方法,能够挖掘传统定性调查中所无法获取的二次碰撞、碰撞历时和碰撞损伤等事故推演信息。  相似文献   
2.
黄源 《舰船科学技术》2020,42(16):28-30
现有方法大多是针对近海领域,在200 n mile以外的海域存在着可视化图像逼真度差的问题,为此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的舰船航行环境可视化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中的最优插值算法处理舰船航行环境数据,以此为基础,利用LOD动态调度技术可视化环境要素点,通过空间坐标系可视化环境要素线,采用纹理映射技术可视化环境要素面,基于体绘制技术可视化航行环境体,通过环境要素点、线、面、体的展示实现了舰船航行环境的全面可视化。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代表方法相比较,本文方法可视化图像帧频低、帧速率高,表明本文方法可视化图像逼真度高,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长距离城际旅客对高铁,民航,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等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意向调查(SP)方法选择3个典型OD开展客流调查,构建多项式logit(mnl)模型与混合logit(ml)模型拟合数据,分析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说明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MN L模型,ML模型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能力,更好描述了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性,更适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建模;行程前时间,在途时间,中转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的主要因素;出行目的,公费出行等对出行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在1400~2000 km运距范围,减少中转时间可以有效提高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出行方式市场分担率;1400 km运距范围内,如果中转时间在1.5 h以内,则民航中转与空铁联运2类出行方式的替代特征明显,2000 km运距范围民航中转市场分担率显著高于空铁联运.  相似文献   
4.
秦宇健  折胜军  李曙光 《公路》2022,67(3):272-276
针对公路沿线交通标志牌和户外广告牌是否可以被驾驶员有效识别问题,给出一种公路沿线相关标志牌视觉有效性评估流程方法。模型可以根据相关标志牌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方法获取标志牌的文字信息,并根据文字信息特征以及户外标志牌的设置位置与大小,自动分析所设计的标志牌在相关位置是否可以被相关人员认读,通过相关公路标志牌的检测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确定相关标志牌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高原环境适应性改进HX_D1D型机车列车供电装置交流输入侧接地故障的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保护控制策略优化方案,避免列车供电装置故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出行方式,高铁正在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本文从高铁发展对综合客运结构影响的角度入手,依据参加交通运输部专题调研获取的数据,深入分析了高铁对公路营业性客运、民航客运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对并行公路客运班线带来了巨大冲击,很多线路出现停运;对并行的中短距离(1000km以内)民航客运影响较大,部分航线也出现了停运,但对长距离(1000km以上)民航客运影响相对有限,民航在长距离出行领域仍具备较大优势。最后,提出了3条措施建议,以便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