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篇
公路运输   237篇
综合类   167篇
水路运输   86篇
铁路运输   50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码存储的改进遗传算法,适于优化大型多变量问题。开发的C 基本位操作算子,使此算法仍可沿用传统二进制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这一算法在内存和时间上占优势,是一种稳健的、全局搜索能力较强的优化算法,并在建立河北省某地区的年降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3.
现有平衡重式叉车的静压驱动装置通常包含变量泵与定量马达的组合或定量泵与变量马达的组合,再辅之以变速机构进行调速,一般采用两种液压回路实现:一种为独立的闭式液压调速回路,另一种为开式液压调速回路。  相似文献   
4.
船舶总纵极限强度模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模糊数学和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传统随机可靠性理论的不足,并在常规模糊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合与普通集合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了模糊变量组合时的可靠性计算方法,拓展了模糊可靠性理论的使用范围.通过对模糊可靠度计算结果分析发现,模糊可靠性理论使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模糊变量组合在船舶总纵极限强度可靠性上的应用,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由于变量统计数据不足而导致的偏差,减少了很多繁复的数学运算.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七步法”是康明斯公司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里介绍采用“七步法”解决30机油泵安全阀开发启压力低问题的工作程序并获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冷伍明 《铁道学报》1995,17(2):72-78
本文针对铁路桥梁钻孔灌可靠性分析的特点和难点,即属于相同直径和桩长的试桩数量十分有限、桩周土往往为成层土和钻孔产生的扩大作用显著,提出了可以把不同钻孔注桩承力变量转化成按可同一统计母体处理的无量纲变量的方法,并推导了土层摩阻力,端阻力和平均成径直径不确定性对承载力变异性的影响关系及其计算式。利用上述成果,对《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设计的铁路常用桥梁钻孔注灌桩的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8.
工作时受交变应力的作用,高速线材轧辊断裂问题时有发生.文章利用模糊可靠性理论,探讨在随机变量和模糊变量组合时轧辊的模糊可靠性设计方法.设计实例和生产实践证实了该方法具有优化设计的效果,使轧辊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1)润滑系的作用:将适量的润滑油(俗称机油),供给摩擦副表面,形成油膜,减少摩擦和磨损。稳定流动的润滑油,还可清洁和带走摩擦表面的热量和磨料杂质.保证轴承适当的工作温度和表面的洁净。飞溅产生的油粒,使气缸壁形成油膜,减少气缸壁的摩擦和磨损.增加气缸的密封性;并对气缸壁有防腐作用,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机械损失,提高发动机效率。  相似文献   
10.
缓和曲线平行线的参数方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全信 《铁路航测》2003,29(4):1-4,8
基于缓和曲线平行线的几个特性,推出了缓平线以其中线或自身弧长为变量的通用参数方程,从而为其测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简述了缓平线参数方程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