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铁道部开行“绿色列车”要求,乌鲁木齐铁路局对其管内6对旅客列车车厢内部空气质量和微小气候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特快空调列车车厢内部空气质量和微小气候均符合国家标准;普通空调列车和旧车型车厢内部的温度、细菌总数等部分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根据旅客季节性和阶段性变化情况,控制列车空调机组风机风量,可有效改善车厢内部空气质量,降低能耗;夏季将空调列车车厢内部温度提高1℃,使其保持在25~27℃,可提高旅客满意度21%,降低油耗5.4%,并减少C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型双层空调客车内卫生学状况,对行驶中的硬座和软座车厢的上、下层进行了卫生学调查。每层设前、中、后3点,司机室设1点。结果显示:两类车厢及司机室内微小气候指标中湿度、硬座车厢空气中CO2平均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软座车厢空气中CO2平均浓度叶未超标,但样品达标率人氏于硬座车厢,上层车厢的噪声强度高于下层车厢,并超标,硬座车厢噪声高于座车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全路空调旅客列车的车厢空气质量。方法参照相关卫生标准,采取统一的监测方法。结果空调旅客列车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细菌等指标均存在超标的问题。且这些指标随上座率的增加,合格率降低。结论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3日5:20~5:40,沈海高速盐城段因突发"团雾"发生机动车追尾事故,造成11人死亡,19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其实因"团雾"引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很多。以2012年为例:2月11日上午8:20左右,因受多处"团雾"天气的影响,宁杭高速公路溧阳往南京方向车道,陆续发生多起交通事故,近30辆车发生相撞;4月15日6:30左右,因大雾及局部"团雾"影响,沈海高速公路连云港段由南向北835K-840K的5公里范围内发生7起交通事故,造成5死11伤;5月28日6:37~7:20,在  相似文献   
6.
大型机动车驾驶室有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吨位的大型货运机动车驾驶室内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驾驶室内的气温比环境气温高3~6℃,湿度高3%~4%,气流速度高0.06~0.15m/s;噪声强度在80~86dB(A)之间,噪声频谱分析显示属低频噪声;驾驶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随着行驶时间延长而增加,二氧化氮浓度有随着吨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调查结果说明,机动车驾驶员工作环境中存在一些有害因素,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其对驾驶员健康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2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摩托车产销双双呈现明显下降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1月~11月两轮摩托车产销同比下降超过13%。我们不能臆断这个市场还要疲软多久,但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经济整体形势向好的信号已经开始显现。在我们看来,  相似文献   
8.
空调列车空气卫生质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空调列车的空气卫生质量,为车辆部门提供参考数据,结果:随运行时间增加,车厢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均达标,而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CO2逐渐增加,结论,建议车辆部门在注重降温前提下,必须确保新鲜空气的注入量大于等于20m3/(h.人)。  相似文献   
9.
地下铁道空调客车卫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铁空调整客车车厢内CO2体积分数随客流量增大而增高(P〈0.05),相同客流情况下不同断面CO2体积分数及风量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车厢内新风量为15.2m^3/(人.h)风速小于0.5m/s,当车内人数达280人时,CO2体积分数达0.153%(温度在25.1~28.8℃之间,相对湿度在66.5%~71.5%之间)。  相似文献   
10.
红外热像仪在公路小气候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对太原环城高速公路西北环一路段进行了环境调查,用红外热像仪和电子温度计对生态重建后的公路边坡、路面的表面温度及气温进行了定位动态观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修正和比较,分析了路段的热环境状况,对生态重建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非接触、可成像优势的热像仪是动态测量表面温度和分析热环境的有力工具;多数时间路面温度高于气温,是空气热量的“源”,植被则相反,是空气热量的“汇”;植被护坡后的坡面温度的日较差比护坡前降低了15℃,明显改善了小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