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5篇
水路运输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     
《汽车生活》2010,(10):176-177
Inception作曲:Hans Zimmer音乐风格:交响乐回顾20世纪的好莱坞影坛,John Williams无疑是电影配乐界顶级人物的不二人选,他曾亲自操刀过包括《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和《星球大战》等在内的著名电影的配乐,在交响乐上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随着盛年不再,John Williams逐渐淡  相似文献   
2.
兄弟情     
豆豆 《汽车生活》2010,(4):170-170
关于《艋舺》这部电影,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对于艋舺人来说,其中有些可能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但是,《艋舺》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小城市。从各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对艋舺的影响终究是利大于弊的。除了电影、演员之外,艋舺中另一个焦点就是配乐了。在电影当中,我们被强大的配乐吸引,影片以浓郁的黑色系为主,交错着激情四射的青春进行曲,这更像是一部青春的史歌,是属于青春记忆的旋律。  相似文献   
3.
Euan Sey  张萌 《汽车生活》2011,(9):139-139
Howard‘Dutch’ Darrin是众多摇滚明星中最有战后汽车设计天赋的一个。他为劳斯莱斯(Rolls-Royce)、希斯巴诺·苏莎(Hispano-Suiza)以及派克特(Packard)开创了客户定制外形设计的先河,所有这一系列的汽车都要打上"Styled by Darrin"(Darrin设计)的标签,他甚至还为自己设计了  相似文献   
4.
Life is a journey这句话,如果是真的(大部分时候我都确信无疑,这是真的),那在这漫长的公路上,我有什么可去信任地一直驾驶?我很笃定,我会任命书、音乐与电影担任这趟长途旅行中的交通工具,携带我穿越人生,领略风景,去爱和被爱。显著之极的事情是,最爱的电影中往往总有最爱的音乐,它们从不轻易单独出现,却好像打定了主意要尽量永远相伴相依,永远"在一国"。  相似文献   
5.
当经典遇到精品,似乎唯有音乐才是共同的话题!我痴迷我的Fender音乐,它是我在追求音乐梦想道路上的忠实伙伴;  相似文献   
6.
音乐     
《汽车生活》2010,(6):182-183
<正>在一起演者:刘若英音乐风格:流行奶茶的最大特质就在于其本身的知性美和充满文艺的独立气质。这是优势,但是渲染得太过突兀就变成一种过犹不及的强行推销了。可是要知道,已经四十的奶茶再怎样文艺都抵不过那些踩着独立文艺的一大批女青年。其实,我一直认为奶茶的文艺性更多的是一种历练人生过后的成熟魅力。可是,成熟理性和文艺感性两者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兼得的博  相似文献   
7.
沿途有音乐     
李照兴 《汽车生活》2011,(7):F0002-F0002
音乐,曾经排在我一切钟爱兴趣的首位,位置甚至比电影与汽车还要先。那是因为受流行音乐的洗礼,在一般人的成长历程中,往往比后两者都来得要早。在拥有一部车或放映器之前,或是先拥有一台收音机是较常见的现象。我的童年是电子音乐兴起的年代。由电子合成器开创的一种特有的音乐新品种,后来一步步发展出trip music(不同于  相似文献   
8.
海洋 《汽车生活》2010,(2):170-170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个感觉,云南人出来混后,就会莫名其妙和音乐、艺术等我们泛指文化界吧,沾点关系。当然,应该是那些在外上学,还年轻有点追求的孩子和已经上了班回过头来有钱消费文化的大龄青年,还有一小堆.就是一直不知道靠什么活,坚持玩着音乐,还有做传媒方面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9.
张海律 《汽车生活》2010,(6):181-181
<正>85后的斌仔和女友晓声,是南方某报社新晋的摄影记者。在天空好不容易放晴、花儿总算羞涩开艳的京城五一时节,这对以图片报道为名、实则假公济私的小情侣,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音乐节——通州运河公园的草莓音乐节。不幸的是,由于来京前两天曾被告知延庆下雪了,两人竟准备了厚重的旅行箱。于是,当路边的他们钻进车里,并看到短袖短裤的我时,旋即开始懊恼下午要怎么忍受煎熬,这对小情侣就差没穿棉袄了。  相似文献   
10.
不缝  廖伟棠 《汽车生活》2009,(1):120-123
十月初的北京,是属于音乐人和乐迷的:迷笛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还有来自北欧的Notch……我们找来两位一直跟随北京各音乐节一起成长的现场参与者:廖伟棠的影像记录,还有25岁地道北京乐评人不缝,从个人经验说说北京十年——由迷笛未出现前到后来各类不同取向音乐节的变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