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8篇
水路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频率扫描(FS)试验、线性振幅扫描(LAS)试验研究煤制油渣对沥青高温性能与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制油渣可以有效降低沥青的不可恢复柔量Jnr,显著提高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及交通适用等级,且当煤制油渣掺量较低时,对沥青高温性能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煤制油渣对沥青恢复率R的改善程度甚微,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蠕变类型仍以粘性流动为主;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与相位角δ的主曲线分别随着煤制油渣掺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加与减小趋势,由此表明煤制油渣有助于提高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LAS试验结果显示煤制油渣改性沥青出现局部应力突变现象,随着掺量的增加,最大应力值增幅明显,而破坏应变则逐渐减小;针对厚层沥青路面(预估应变水平γmax=2.5%),煤制油渣改性沥青的疲劳寿命Nf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掺量达到10%后,Nf的增速则变缓;针对薄层沥青路面(预估应变水平γmax=5%),10%掺量的煤制油渣改性沥青具有最优的疲劳性能。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得出煤制油渣的最佳掺量为10%。  相似文献   
2.
煤制油的生产工艺成熟、来源广泛,有利于降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通过定容燃烧弹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了煤制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喷雾和着火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煤制油喷雾和柴油喷雾在不同工况下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喷雾发展趋势相同。当环境温度保持500 K不变,随着环境压力由3 MPa提高到6 MPa,煤制油喷雾的贯穿距减小了22.67%,而喷雾锥角增大了46.9%。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大量燃油液滴在破碎后迅速汽化,故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在高环境压力下,煤制油的着火时刻提前,火焰浮起长度由38.8 mm缩短至30 mm,并表现出良好的球形火焰形态。与柴油相比,煤制油喷雾的贯穿距较短而锥角较大。在500 K,6 MPa的环境条件下,煤制油和柴油的喷雾贯穿距分别为46.4 mm和49.6 mm,表明煤制油在实际使用时更不容易产生撞壁现象。  相似文献   
3.
文中简要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燃油和煤间接液化燃油的工艺特点及国内外煤制油的研究情况,论述了发展煤制油事业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煤制油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文中指出了在汽车上应用煤制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煤炭和石油资源储量、价格比例相差巨大。鄂尔多斯煤炭远景储量1.6万亿t,而新疆更是达到近1.8~2万亿t。在我国每年20多亿t的煤炭产量中。“煤制油”所需煤比例极小.而且与发电用煤相比更小。  相似文献   
5.
观点     
《时代汽车》2006,(11):50-51
汽车零部件业在资源方面存在几大优势;专家认为煤制油不是我国汽车替代能源发展方向;汽车厂商呼呈美政府调整车顶加固新标准;陪驾市场 行业管理待健全;交通建设要走节约路。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发改委一纸通知叫停了全国各地竞相上马的煤制油项目。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不能以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对叫停煤制油项目,我们实在是应该叫声"好"。但进一步想,又感到在"好"的背后,还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煤制柴油对柴油机燃烧排放性能的影响,通过Converge软件对1台1.46 L缸内直喷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烧F-T煤制油进行仿真试验,并与石化柴油的燃烧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低转速工况下,燃用F-T煤制油有效功率降幅较小,随着转速的升高,有效功率降幅增大;燃用F-T煤制油缸内压力低于燃用普通柴油,开始...  相似文献   
8.
新交通     
《中国水运》2007,(10):51-51
国家将放宽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宣布将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将按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将服  相似文献   
9.
柴油轿车燃用煤制油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帕萨特柴油轿车分别燃用沪四柴油和煤制油的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沪四柴油比较,该柴油轿车燃用CTL的CO、NOx、C+NOx、PM和CO2排放分别降低39.3%、6.2%、6.4%、32.7%和2.5%;GB18352.3—2005Ⅰ型试验循环中,该柴油轿车城区循环的CO排放较高,在城郊循环的NOx、HC+NOx和PM排放较高,城区循环和城郊循环的CO2排放相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