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201篇
综合类   112篇
水路运输   83篇
铁路运输   191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客车塞拉门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淑俊 《铁道车辆》2002,40(5):6-10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提速客车上使用的各种塞拉门,并对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3.
4.
介绍塞拉门系统在广州地铁四号线车辆上的应用及其特点,分析四号线车辆运营初期塞拉门系统存在的一些常见故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润滑条件下钢轨接触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三种轨钢(不同金相组织的U71Mn轨样)的接触疲劳性能。试验表明,试样表层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是形成接触疲劳破损的主要原因,通过热处理可提高轨钢的强度及硬度,接触疲劳强度也随之提高。作者分析了曲线地段的外轨内侧轨距角处(采用轮轨润滑方法)形成接触疲劳破损的原因,并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提出在具有润滑条件的曲线上,钢轨以采用高强度淬火轨或合金轨为宜。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主要阐述了等温正火工艺参数对锻坯组织、硬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表明:均匀分布的组织、硬度及良好机械加工性的等温正火锻坯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工艺过程中速冷、缓冷区的设计和等温温度、时间。根据材料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探讨了等温正火工艺拟订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汽车连杆滚锻模表层的工作温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金相硬度法进行了估算,两种结果均表明滚锻模工作时表面温度在400-600℃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为修复已磨损的推瘤刀,利用正交实验,确定出熔覆试验最优激光功率、离焦量和扫描速度分别为1.6kW,20 mm和4mm·s-1;据此进行相关的激光熔覆修复实验.熔覆材料以Ni60自熔性合金粉末为主,随着碳化钨(WC)粉末质量分数的增大,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和相对耐磨性先增大后减小,当WC粉末的质量分数为25%时,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和相对耐磨性分别达到最大值648.7 HV和3.49;在Ni60自熔性合金粉末和WC粉末的混合物中加入稀土CeO2粉末后,熔覆层深度小于1.0mm部分的显微硬度明显提高,超过700HV,能够满足推瘤刀刃口处硬度为56HRC的要求;稀土CeO2粉末的添加量对熔覆层显微硬度的影响不大;当WC粉末和稀土CeO2粉末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1.5%时,熔覆层的磨损失重仅为3.4 mg.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关系中钢轨磨耗小、车轮存在凹磨和多边形磨耗、车轮镟修周期短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从轮轨硬度匹配角度,开展轮轨材质硬度摩擦磨损小比例试验、现场轮轨磨损规律测试试验、轮轨磨耗仿真计算等研究,对轮轨硬度匹配指标和方案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轮轨硬度比控制在1.00∶1.00以上,可有效减小车轮磨耗;提高车轮硬度,可抑制和减缓多边形磨耗的产生。建议适当提高我国应用车轮的硬度,推广我国自主研发的强韧性兼备高硬度车轮,延长车轮镟修周期,节约养护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