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识别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及不同空间范围内城市发展水平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差异性,引入描述空间集聚特征的莫兰指数Moran's I 建立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将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和站点客流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同程度判断标准,划定若干研究区域,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 模型研究两者空间相关性和城市发展因素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与站点客流协同程度较高的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对站点客流影响更大;将城市发展因素对站点客流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密度高于交通便捷程度、功能多样化程度和发展紧凑度.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量化分析线网空间变化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根据城市规划、线网规划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各片区的人口规模、线路规模,对人口规模、线网规模应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建模分析,初、近、远期的线网空间结构与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各时期线路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31 3,0.367 3,0.289 9,人口规模的Moran’ s I指数为0.482 1,0.411 0,0.349 5,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人口变迁作为交通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时序、线路路由,反之轨道交通进一步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促进轨道交通沿线发展,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呈现先中心城区、后向外围拓展的趋势,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也以市区骨干线优先,之后采用市域线向外延伸辐射。本研究结论可作为线网规划、主要客流走廊、建设时序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规划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交通功能与土地利用。针对当前轨道交通 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中对引导要素考虑不足的问题,本文在“节点-场所”模型中新增描 述 两 者 关 系 的“ 可 达 性 ”维 度 ,构 建 基 于 空 间 耦 合 功 能 连 接 性 的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测度模型。以深圳市为例,评价轨道站点影响区TOD发展水平,并揭示轨 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研究表明:改进的“节点-场所”模型对“均衡站点”识别区分度更 优;TOD综合指数空间上由福田、罗湖核心区向外围的光明、龙华和龙岗区方向递减。其中,轨道 交通2号线和7号线的节点和场所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而6号线和11号线可达性指数呈高值集 聚;罗湖区多数站点可达性较弱,形成了近似TOD的“地铁上盖(TID)”或“地铁附近开发(TAD)”; 此外,轨道站点影响区TOD综合指数越高其站点客流量越大,两者协同度越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