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2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铁路空调客车在舒适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乘客普遍感觉有头晕、胸闷、疲倦等不适症状。造成不适的主要原因是客车室内空气品质不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对比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可用于乘用车开发的平顺性预测分析指标Cgv,并以长安车为例 ,给出了在获取Cgv指标时 ,所遇到的有关速度、位置、路面比例和人机因素等诸项加权系数的确定方法 ,从而使概念车平顺性预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汽车在道路平曲线上行驶状况、受力情况的分析,从行驶力学的角度确定了横向加速度和轴向加速度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综合了路线平、纵、横的横向加速度变化率模型。提出了以横向加速度变化率为指标来评价道路线形舒适性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该评价方法的对路段线型舒适性进行了评价检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兴洲长江大桥正桥的斜拉桥初步设计方案,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地震—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根据多遇地震条件下结构可正常使用且不产生过大变形的要求,确定地震荷载的选择。选取货物列车(重车编组和空车编组2种方式)以80 km.h-1、中速旅客列车以200 km.h-1、高速旅客列车以250 km.h-1速度4种过桥方案,分别进行地震—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桥梁结构满足UIC规范中铁路桥梁设计对振动加速度的要求;车辆的最大脱轨系数均小于0.8;除高速旅客列车过桥方案的最大轮重减载率达到0.631(不满足0.60的安全标准但满足0.65的容许标准)以外,其余列车过桥方案的轮重减载率均小于0.60,满足安全标准;4种方案列车通过桥梁时的舒适(平稳)性与安全性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相同的线路状态和车速下,货物列车空车编组时比重车编组时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列车安全性、舒适性及平稳性的基本涵义及评价标准,并综合运用车辆动力学与桥梁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车桥空间耦合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列车通过桥梁的情况,求得车桥动力响应,对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列车走行安全性、舒适性及平稳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养护标准,建立路面沉降模型.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坡度控制在0.47%以内,不会影响路面功能性和行车舒适性,并以此指标作为高速公路的不均匀沉降控制标准.取路面激励波长60m,根据模型计算的不均匀沉降的限值为14.1cm.  相似文献   
7.
舒适性和停车精度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的重要性能指标.本文首先根据现场经验建立ATO的性能指标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舒适并且高停车精度的列车自动停车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控制器相比,本文设计的控制器的舒适度更好,停车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提出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相协调的路线设计理念,并提出双车道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标准,旨在为设计和改建双车道公路提供重要依据,提高线形设计质量,减少交通事故。经实例分析证实所提标准较为合理,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此外,从驾驶员的角度对线形的舒适性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双车道公路线形舒适性的评价标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列车安全性、舒适性及平稳性的基本涵义及评价标准,并综合运用车辆动力学与桥梁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车桥空间耦合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列车通过桥梁的情况,求得车桥动力响应,对高墩大跨度连续梁桥的列车走行安全性、舒适性及平稳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舒适度与缓和曲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缓和曲线长度标准是线路设计的主要设计标准之一,主要受舒适度水平控制,关系到线位选择、优化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精度要求等.因此,本文特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在一定的设计边界条件下,合理选用设计标准和计算结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增加线路设计灵活性、适度地优化工程设计,为施工及养护维修预留良好条件,而且可以使工程经济更加合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运输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