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35篇
综合类   21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von-Karman几何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建立了二维薄板在超音速气流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其中气动力根据一阶准静态活塞理论计算.用假设模态法和伽辽金方法使方程离散化,然后用Runge-Kutta方法计算.分析结果用分叉图和相图描述.结果表明,温度效应降低了板的稳定性;随动压增大,系统经历稳定运动、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lab的颤振自激力时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风洞试验得到的颤振导数无法直接应用于颤振时域计算,需要基于最小二乘原理拟合得到颤振自激力的时域表达式,方能进行时域计算。基于Matlab提供的lsqnonlin函数,对颤振自激力的时域化表达式中的未知系数进行拟合,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两自由度及三自由度桥梁断面颤振导数的强迫振动识别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桥梁断面颤振导数的识别都是大跨度桥梁颤抖振响应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非定常气动力和颤振导数的测试方法,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在风洞中测试两自由度桥梁节段模型颤振导数的强迫振动法,并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了本测试装置的可靠性。在两自由度桥梁断面颤振导数的强迫振动法识别装置的基础上,作者和国防科技大学及同济大学风洞试验室联合研制开发了一套三自由度桥梁断面颤振导数的强迫振动法识别装置,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4.
对定常流作用下含立方非线性刚度的二元机翼颤振系统的二重半稳环分叉以及超临界Hopf分叉和次临界Hopf分叉进行了研究.在以线性刚度系数和流速为参数的二维参数平面内,求出了发生Hopf分叉的边界曲线的解析解,用谐波平衡法结合流速-等效刚度-颤振振幅关系耦合图找到了发生二重半稳极限环分叉的临界流速值。  相似文献   
5.
结构非线性机翼的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颤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超音速、高超音速流中二元机翼的气动弹性特性,基于活塞理论计算了作用在翼面上的气动力,运用能量方法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Hopf分叉理论确定了系统的临界颤振速度,并考查了系统参数对临界颤振速度的影响;采用等效线性化和数值积分法研究了具有立方非线性刚度系统的极限环响应,二者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无量纲)速度范围内(9.48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理想薄平板的气动导数的方法.通过构造BP网络,比较各种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数据处理方式对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影响很大.隐层单元数量、训练次数、随机赋值次数、样本数量等对训练结果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采用这种方法识别理想薄平板的气动导数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气动翼板抑制悬索桥颤振的物理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伟  刘高 《公路》2005,(6):46-50
从能量的角度研究气动翼板控制悬索桥颤振的物理机理。基于弯扭二模态耦合颤振系统,分别推导了气流由主梁和一对气动翼板输入系统的能量以及结构阻尼耗散能量的表达式。以某跨海方案桥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动翼板能有效耗散气流由主梁输入系统的能量,桥梁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达30%。  相似文献   
8.
对于处于西部山区复杂风环境中的窄悬索桥,为了确保其气动稳定性及研究提高气动稳定性的措施,制作了弹簧悬挂模型在长安大学CA-1风洞实验室中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桥气动不稳定,必须改变原始设计以提高结构刚度、确保结构安全.考虑到桥梁使用功能和构造的限制,对原桥采取增加抗风缆和中央扣等措施,并对增加了措施的模型重新进...  相似文献   
9.
1400 m 斜拉桥方案全桥气弹模型试验过程中,其在颤振临界状态下出现了拍振现象,这种振动在其他跨径较小桥梁中较少发生。为探究其发生机制,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对气弹模型动力特性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其模态分布更为密集,每两阶模态之间的频率间隔更为狭小,这些都增加了拍振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则表明,与苏通大桥相比,1400 m 斜拉桥方案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动力特性,在颤振临界频率附近存在着能与之发生牵连运动的振型参与进来,从而最终发生了拍振。  相似文献   
10.
采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方法对某峡谷底斜拉桥---西藏迫龙沟斜拉桥的抗风性能进行了改善研究。首先,借助于地形风洞试验结果获得了桥位处风攻角和风偏角大小,并确定了大桥颤振检验风速和颤振试验的风攻角范围;然后,考察了大桥原方案的颤振稳定性并通过气动措施改善了原方案的颤振性能;最后检验了施加气动措施前后大桥涡激共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峡谷底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基准高度可参照桥面高度确定,但有必要进行地形试验确定桥位处风攻角和风偏角的实际情况;迫龙沟大桥颤振稳定性出现了±3°和0°风攻角下满足要求而5°风攻角下不满足要求的现象,因此峡谷底大跨度桥梁颤振稳定性检验只进行《规范》建议的风攻角试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颤振性能改善措施选取时,应考虑斜风的不利影响,确保大桥有足够的颤振稳定性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