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4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7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双电机混动车辆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串并联驱动模式的切换需求,通过分析双电机混联构型结构特点,提出一种通过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协调控制实现无动力中断的切换控制方法.将串联到并联切换过程分为发动机工作点转移、离合器结合、动力源切换三个阶段,将并联到串联切换过程划分为动力源切换、离合器打开、发动机工作点转移三个阶段,能够实现串并联驱动模式的顺利切换,同时上述切换阶段划分也能较好的支持串并联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意图改变操作.最后进行了控制策略的实车验证,切换过程中冲击度小于8.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串并联切换控制方法能够完全支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串并联切换.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液压泵(或液压马达)性能试验的串并联液压补偿式试验系统的试验参数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还就调整试验参数的可行性措施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个部件组成的一般串-并联系统具有复杂的状态空间和转移概率矩阵这一特点,研究了在1套修理设备的情况下,系统转移概率矩阵的元素分类和矩阵的结构关系;引入生长矩阵的概念来描述转移概率矩阵的变化,得出了当系统的某些组成部分发生改变时,系统转移概率矩阵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款搭载串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开展热管理开发及相关研究。文章首先结合混动总成系统热管理参数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台热管理系统方案;其次依据热管理关键工况,提取和分析得到了各散热单元的进风量;然后对该方案下的热管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发现该方案存在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进风量不足、布局不佳等缺陷,导致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温度分别高于目标值1.5°C和3.8°C;最后结合风扇和散热单元布局优化等措施,使得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进风量分别提升了9.37%和8.4%,高温散热单元和油冷器温度分别降低了4°C和4.1°C,达成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5.
从发动机效率特性、发动机速比、工况调优等方面分析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效率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发动机效率特性,串并联机电耦合系统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设计及工况调优提供了可能;对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发动机工况调优可实现WLTC(全球统一轻型汽车测试)循环下提升9.39%的燃油经济性,串联驱动工况的发动机调优占比较大,为66.87%。  相似文献   
6.
串并联和并串联可修系统的可用度和故障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正>一、系统可靠性模型在可靠性设计方案的研究中,常常依据系统和单元之间的可靠性功能关系,计算所设想的系统可靠性指标。系统的可靠性计算的方法基本上有:串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和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计算。1.串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如图1所示,为串联系统的逻辑框图。2.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如图2所示,为并联系统的逻辑框图。3.串并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图3为串并联混合系统的逻辑框图。二、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寿命试验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8.
船用潜水式串并联离心泵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作者研制的船用潜水式串并联离心泵的特点及其结构设计和水力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该泵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9.
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描述调速电阻式冷却系统控制线路及冷却风扇串并联调速式控制线路,讲述两种控制线路专用件设计事例,分析两种控制线路的优缺点。两种控制线路样件试装验证均达到技术要求,并在不同车型上批量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一种使用大电流固态开关转换单体串并联连接的充电电路,在电池组放电时各单体处于串联状态。需要充电时,各单体即转换为并联状态,接入单路充电机即可保证全部单体处于相同电压下,杜绝了衰减单体过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