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7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etrolaminar block, RLB)与局部浸润麻醉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择期行PELD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组(RLB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C组),每组20例。RLB组由麻醉医师在超声引导下在脊柱旁矢状位平面内行椎板后阻滞,C组由手术医师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所用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入室(T_0)、切皮(T_1)、穿刺时(T_2)、椎间孔成形(T_3)、神经减压(T_4)、缝合时(T_5)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补救镇痛率和患者满意度,以及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RLB组T_(2-4)时点VAS评分和补救镇痛率显著低于C组(P<0.05),RLB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5),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能够为PELD手术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实现R0切除是GBC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但肝脏切除范围、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中或术后诊断的GBC的外科治疗、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根治中的应用等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GBC的外科治疗进展,并围绕外科治疗中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伴全身性疾病老年喉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60岁伴有全身性疾病的喉癌病人1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年和5年的绝对生存率分别为85%和58%。结论 只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为主地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方面的工作,必要时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措施,相当一部分该类病例能够承受手术并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球做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素的分布。与手术部位处在眼环同一子午线上的同眼的对称部位未手术眼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葡萄膜巩膜引流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中部巩膜最强,前葡萄膜次之;而在小梁切除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葡萄膜最强,前、中部巩膜次之,两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均有部分中等亮度的显影,对照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则几乎无显影,且两组的前、中部巩膜荧光素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和小梁切除术术后房水引流均是多途径的,既有外滤过,还增强了葡萄膜巩膜引流。与小梁切除术相比,葡萄膜巩膜引流术还明显增加了跨巩膜引流。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自被发现以来,受到临床上高度重视,经深入研究,目前以认为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极具临床价值的指标。但PSA仅对前列腺组织特异而非PCa特有,作为早期诊断PCa的指标还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血清中PSA在(4-10)μg/L时,PCa与许多良性前列腺疾病(尤其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ng prostatic hyperlasia,BPH)及值重叠。近期研究发现血清中PSA以不同分子形式存在,其主要与α1-抗糜蛋白酶(α1-ACT)和α2-微球蛋白(α2-MG)结合形成复合物,另外存在少量的游离PSA(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正是f-PSA对区分BPH和PCa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经临床医师行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后疑有前列腺疾患病人100例作血清PSA,f-PSA检测,算出f-PSA/PSA比值,探讨与PCa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33例共同性斜视的术后分析。首先对手术时机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除部分屈光调节性内斜可采用配镜矫正之外,其它都需手术矫正,而且应早期手术,最好在尚未发展成弱视或顽固性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发期达到术后双眼视轴平行,力争功能上的治愈,即是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也应早期手术先矫正眼位,后作训练。然后对手术最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推算方法,内直肌退后或切除每毫米可矫正2-2.5度的斜视,外直肌退后或切除每毫米可矫正斜视2度左右,如果联合术式则可矫正4-4.5度左右。并认为手术量不一定要均人,应有择重,以增细肌肉力量为主,减弱肌肉的作用力为辅的原则。最后对从前术提出了非议,不作或少作代之以其它类型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96例(男76例,女20例,年龄43-84岁,平均65.2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53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70例,其中全麻应用51例,颈丛麻醉19例。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1例,症状好转22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孝凯 《长安科技》1999,5(2):52-53
本文通过鼻中隔偏曲40例的术后分析,肯定了Killian氏手术的临床价值,并对某些细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PC)病人的麻醉及CO_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采用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调节方便,能满足手术要求,术后苏醒迅速,能有效防止CO_2气腹对呼吸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