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29篇
公路运输   257篇
综合类   177篇
水路运输   125篇
铁路运输   242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高速铁路轨道长波不平顺静态检测主要采用矢距差法或简化矢距差法,存在与检测起点相关、含有里程相位差、基础变形时检测幅值偏大、与车体振动加速度匹配性较差等缺点。利用中点弦测法对轨道长波不平顺进行静态检测,通过对中点弦测法不同测弦长度有效测量波长范围和列车敏感波长分析,采用60 m测弦长度的中点弦测法最适合时速300~35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利用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相结合方法,提出运营期高速铁路300及350 km·h^-1速度下的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控制标准,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60 m弦中点弦测法既可保证轨道长波不平顺检测的准确性,又能很好地体现车体振动响应;时速30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3级控制标准建议值分别为9,15,21 mm;时速350 km分别为7,11,15 mm。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中可能遇到与公路或铁路交叉的问题,交叉方案的选择影响着项目的工程造价、运营安全等.目前国内外针对公路与铁路和公路与公路之间交叉方案的选择已较为成熟,但对于在同一点位发生与公路、铁路同时交叉的问题鲜有研究.通过工程实例,对一级公路与近距离平行的公路铁路同时交叉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利用模糊优选法选择出了最优方案,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车桥系统振动方程的求解方法,主要研究了失法的求解过程,并用此方法对车桥系统的弹性接触和密贴接触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计算桥梁的动力响应时,弹性接触密贴接触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斜拉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斜拉桥工程中,目前广泛采用的工厂化生产生产平行钢丝索的不足之处,介绍了新一代斜拉索---OVM200型拉索(平行钢绞线拉索)体系的优越性,及其技术性能、结构组成、防护、拉索外表色彩、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  相似文献   
5.
全补偿简单直链型悬挂接触网整体吊弦的精确安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接触网整体吊弦的安装精度,以全补偿简单直链型悬挂接触网为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减小整体吊弦在测量、计算、预制、安装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误差,从而提高最终的整体安装精度,确保整体吊弦能精确的、一次性安装到位。整体吊弦的精确安装,提高了接触网的安装质量和运行性能,对改善"弓网"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耦合时变法及分离迭代法,提出了1种混合算法。该算法将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分解为车辆—轨道子系统和桥梁子系统。其中,车辆—轨道子系统在每一时间步需根据车辆位置对系统刚度系数矩阵进行更新,具有时变的特性;桥梁子系统的系统动力系数矩阵在整个动力分析过程中保持不变;车辆—轨道子系统与桥梁子系统通过钢轨与桥梁间作用力的平衡迭代实现耦合。利用朔黄重载铁路32m简支梁桥现场试验数据与由混合算法计算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混合算法的可行性。采用耦合时变法和混合算法分别计算列车通过蒙华重载铁路黄河龙门大桥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时间积分步长时,2种方法拥有相同的计算精度,但混合算法比耦合时变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求解耗时降低了75%。  相似文献   
7.
板式无砟轨道具有变形小、稳定性好的优点,在我国铁路客运专线上应用广泛。国内外学者在建立车辆、轨道以及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模型及算法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然而,已有的模型与实际情况尚有差异,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特点,采用板单元模拟轨下结构,建立了车辆-板式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及算法,推导了板式轨道模型单元的刚度、质量以及阻尼矩阵;考虑轮轨非线性接触行为,引入交叉迭代法求解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了线路随机不平顺工况下,CRH3型动车通过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时,车辆和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该模型与算法比已有模型更接近实际,计算结果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综合监控系统延伸线接入主线时功能调试对主线运营造成的影响,通过在主线停运期间用增设的临时中央级设备进行调试,在主线运营期间则恢复至原有中央级设备,当调试已完成且相应问题已基本整改时将延伸线正式接入主线。将其中搭建的临时中央级设备、延伸线临时接入主线、开展平行调试、骨干网接入和设备升级等重要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项目实施前的主线通信网络发生功能性损害的安全风险,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数据库出现紊乱、临时设备上电后超载跳闸、非调试期间人员误操作等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管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后续类似项目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基坑开挖时复合地基及竖向、横向"双洞效应"对下卧双线地铁隧道竖向、横向附加荷载的影响,基于Mindlin应力解,得到在复合地基侧摩阻力作用下隧道轴线上的竖向、横向附加荷载,通过迭代法计算得到"双洞效应"引起隧道轴线上的竖向、横向附加荷载,借助竖向、横向总附加荷载引起的隧道位移对比验证,并分析隧道位置改变对侧摩阻力和"双洞效应"引起隧道竖向、横向附加荷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摩阻力和"双洞效应"对隧道竖向、横向附加荷载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小隧道的竖向、横向总附加荷载,且影响范围不变;在施工条件和规范容许范围内,应尽量减小双线隧道之间的距离,以及增大隧道与基坑中点的距离;当需要严谨精确地计算小净距地铁隧道"双洞效应"引起的附加荷载时,必须选用迭代法计算。  相似文献   
10.
轨道不平顺历史数据之间存在里程偏差,若直接用于轨道不平顺劣化趋势模型必将导致其预测精度低的效果,从而增加轨道预防性维修的难度。因此,解决轨道平顺状态检测数据之间的里程偏差问题是实现预防性维修的前提。既有研究假设里程偏差为常数,实际上里程偏差随机产生且随着里程增加而累加。研究建立基于钢轨接头匹配的不平顺数据里程偏差修正模型,从轨检仪右高低原始弦数据中使用均一阈值提取出钢轨接头,对齐两段数据上提取到的所有钢轨接头后利用Dynamic Time Warping(DTW)算法,修正检测数据之间的同一相邻两钢轨接头之间的不平顺指标,修正后的检测数据相关系数约为0.98,保证了历史数据运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