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7篇
  免费   240篇
公路运输   1194篇
综合类   608篇
水路运输   292篇
铁路运输   759篇
综合运输   26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鹏  岛田英树  马保松  黄胜  周浩 《隧道建设》2022,42(10):1677-1692
首先,对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矩形顶管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结合顶推力预测、注浆减阻、背土效应演化机制和控制对策、顶进过程中的地层响应模式和沉降计算、工作面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对矩形顶管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其次,根据矩形断面掘进机的结构形式和切削方式,对国内外矩形顶管掘进机的开发现状及其分类进行介绍。最后,归纳当前矩形顶管在装备及工程应用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矩形顶管装备智能化,矩形曲线顶进,长距离、大断面及复合地层等复杂场景下的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3.
以西安某地铁车站为例,采用PBA(洞桩)法暗挖施工,通过FLAC软件的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车站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与边桩变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沉降曲线沿车站中线对称分布,地表沉降变化的主要影响区域在距车站中线20 m的范围内,最终地表沉降最大值为50.45 mm;车站整体施工中,地表沉降累计变化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平缓、再增加最后平缓的现象;②边桩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6.89mm,位于边桩中上部位置,越接近桩底,边桩水平位移越小;③边桩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应力值随时间经历了"平缓、加速,再平缓、加速增加"的过程;背土侧轴向钢筋为受拉状态,仅在桩底偶尔会出现受压情况;迎土侧、中性面轴向钢筋为受压状态.FLAC软件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现场实测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针对3洞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问题,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将围岩压力看作单洞隧道的基本压力与相邻隧道开挖引起的附加压力之和,提出适用于3洞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根据该计算方法研究不同岩柱厚度、开挖跨度和开挖高度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规律,并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确定八达岭长城站3洞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结果表明:随着岩柱厚度的增加,围岩压力不断减小,当岩柱厚度达到某一值时,围岩压力与单洞隧道相同;岩柱厚度、边洞跨度和中洞高度变化影响整体围岩压力,中洞跨度和边洞高度仅影响各自单洞围岩压力;3洞小净距隧道的最优开挖顺序为"先边洞、后中洞",中洞围岩压力大于边洞,应力值最大点为中洞顶部。施工中应注意中洞围岩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岩柱区域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5.
把应力空间的力学准则映射到应空间,并用弹塑料软化模型来分析基坑开挖问题,算例表明这一方法更为符合实际基坑工程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国际商贸大厦的深基坑开挖为例,介绍在深达15m的基坑开挖中使用大吨 位锚索作坑璧防护施工情况,内容包括议定制定的依据和原则、锚索施工工艺流程、各工序的操作要点、对基坑周边及周围建筑的变形位移的观测项目和手段等。  相似文献   
7.
8.
9.
招宝山隧道由并列的两孔隧道组成,两隧道净距仅2.98m~4.2m,这种极近距的情况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主要介绍此隧道的开挖方法,尤其是隧道施工中的进洞方案和控制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