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1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军事视角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指出郑和下西洋虽将海权从西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但其远航仍然是和平之旅。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地缘、制度、模式等诸重因素的制约,中国明朝初年的远洋海权昙花一现,海上力量盛极而衰,迅速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2.
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南海神信仰.南海神信仰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和礼仪庆典,构成了南海是中国神圣领海的历史性证据的重要部分.南海神信仰是维护南海海权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3.
从海权意识培养看航海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既从历史的视野中指出没有海权意识、没有海权战略思想的国家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展现加强海权意识对于和平崛起的中国的重要性,又从中国海权现状说明加强海权意识教育是保卫中国海洋主权和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的现实需要.本文强调指出:加强海权意识教育,增强海洋观念,是航海类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航海院校要清醒意识到加强海权意识教育是新时期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历史重责,海权意识教育是航海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读懂深蓝     
这是个海权定乾坤的时代。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海权,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海权时代"登上历史舞台是通过对"陆权"的一次次挑战来完成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哥伦布、霍拉肖·纳尔逊、马汉。  相似文献   
5.
王明霞 《中国水运》2011,(12):62-63
经济全球化时代,海员需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海权意识、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此,航海院校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与捍卫国家主权的关系、专业学习与增强国防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华 《珠江水运》2011,(1):70-73
近几年,烙印着“战略性资源”的我国海洋石油资源,越来越受到日本、韩国以及南海周边国家的觊觎,南海石油开采竞争日趋激烈,一场围绕中国沿海大陆架的海上石油争夺战正在升级。维护海权,向深海进军,装备必须先行。然而,目前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及工程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海洋油气大规模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量、军事打击力量和经济惩罚力量,以航空母舰战斗群为核心的海军力量更是稳居世界首位。基于美国国家战略目标、世界地理特征和海运船队技术经济特征,作为“两洋大国”和“海权理论”的发源地,对海运船队在促进经贸发展、支持国家安全的双重作用十分看重,称其为“第四武装力量”,并在历年航海日总统文告中年年重复告知全体国民海运在国家安全和经贸发展的作用。为了保障全球战略投放能力,美国十分重视海运业的发展,组建了国家安全船队,通过一系列立法保证这支船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殖民侵略打破了传统中国的和平稳定,中国海权意识得以产生.在漫长而又曲折的中国海权意识演进历程中,地缘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推动中国海权意识从缺失走向勃兴.  相似文献   
9.
海权的性质是关于权利与权力的综合体,无论从排他性及共有性角度来考量,都有其学理、法律及历史上的意义.海权的结构可以从学理上来考量,更需要从现实角度来考量,甚至包括软海权与硬海权的关系.海权系统更为复杂,既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存在层次性与结构性的关系、开放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海权系统的目的性与自组织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韩红月  舒小安 《航海》1997,(2):1-1,13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其近40年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军事思想占有很大比重。他不仅在陆军方面的贡献卓著.对海军建设的战略思想也很有建树。事实上,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海权最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