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442篇
水路运输   19篇
铁路运输   15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分析《肿瘤基础与临床》编辑部修回稿件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方法:将2015—2017年《肿瘤基础与临床》编辑部已录用稿件的1021篇修回稿件中涉及统计学的796篇纳入本研究,在不借助统计学软件或查询统计学数值表的情况下,分析其修回稿件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情况。结果:修回稿件大多数涉及统计学,且存在较高的直观性统计学差错率。结论:医学编辑应严把修回稿件统计学质量关,以发现直观性统计学差错,减少统计学审稿专家的工作量,降低有统计学问题的论文的刊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4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PN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62例患者中女性55例(88.71%),男性7例(11.29%),平均年龄(31.58±12.67)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体检时发现,肿瘤好发于胰体尾部,平均最大径(7.81±3.54)cm,术前血常规、肝肾功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提示胰腺占位,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至末次随访时62例患者均存活,2例(3.2%)复发。结论 SPN是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青藏高原具备产生涎流冰的气象和水文地质条件,涎流冰对川西-藏东地区交通廊道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卫星地图识别和现场调查,对川西-藏东交通廊道涎流冰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涎流冰主要位于以阴坡为主的缓坡地带,以坡面溢流型为主,主要位于海拔3500~4500 m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子宫内膜癌干细胞,贴壁培养获得其分化细胞。利用microRNA芯片比较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之间miRNAs的表达差异,挑选出有显著差异的miRNAs,通过RT-qPCR进行验证,应用TargetScan等数据库预测其靶基因;同时,芯片检测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结合预测的miRNAs靶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icroRNA芯片筛选得到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相差倍数2倍以上)的miRNAs有11个,其中在肿瘤干细胞中表达上调的miRNAs 10个,分别为miR-522、miR-139-3p、miR-520c-5p、miR-518d-5p、miR-146b-5p、miR-34a、miR-526a、miR-193a-3p、miR-221、miR-4674;在肿瘤干细胞中低表达的miRNA 1个,为miR-760。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除miR-526a、miR-4674以外,其余9个miRNAs在肿瘤干细胞及分化细胞间的相对表达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TargetScan、miRanda及miRTarBase在线数据库的交集中,筛选的miRNAs均可预测到靶基因。基因芯片检测肿瘤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共445个,其中207个在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238个在肿瘤干细胞中低表达,与预测的miRNAs靶基因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除miR-139-3p外,两者均有交集。结论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部分miRNAs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变化,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将为肿瘤干细胞的分化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甲醛制备小鼠炎性疼痛模型研究炎性疼痛对机体局部组织形态结构、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64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右前肢腕部注射生理盐水40μL(NS组)、50mL/L甲醛40μL(FCOH组)、5μg/mL利多卡因0.3mL(L组)、5μg/mL利多卡因0.3mL+50mL/L甲醛40μL(FCOH+L组)处理;48h后分离局部组织,HE染色观察炎细胞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NF-α和MCP-1表达水平。结果与NS组相比,FCOH组于处理24h后出现炎症反应高峰,右前肢腕部厚度增加(1.73mmvs.4.02mm,P<0.05),体温升高(37℃vs.38.3℃,P<0.05);FCOH+L组于处理48h后出现炎症反应高峰,右前肢腕部厚度显著增加(1.68mmvs.5.10mm,P<0.05),体温升高(37℃vs.38.5℃,P<0.05)。此外,处理48h后,同FCOH组相比FCOH+L组小鼠右前肢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增高,而TNF-α和MCP-1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炎性疼痛参与调控局部炎症反应的进程,在修复损伤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反应发生起始阶段阻断疼痛传递可以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局部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进而影响炎症反应进程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用的超声影像学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及乳腺全容积自动扫描系统ABUS测量乳腺癌大小的准确性,并评估两种方法对乳腺癌T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筛选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同时行常规超声(US)和自动乳腺超声诊断系统(ABUS)检查的患者共60例。肿瘤最大直径为肿瘤大小的测量指标。以术后所测肿瘤实际大小为标准,采用Bland-Altman法及组内一致性相关系数(ICC)比较常规US及ABUS对相同病灶的测值,并初步探究这两种方法预测乳腺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US和ABUS在测量肿瘤大小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但ABUS比US更接近术后病理[(差值平均值(-1.09±3.61)mm vs.(-1.57±4.99)mm],ABUS与术后所测的病灶实际大小的一致性相关系数ICC高于US(0.93 vs. 0.86),尤其对于>2 cm的病灶。US和ABUS对乳腺癌的T分期预测都有较高的准确率(82.1%vs. 87.5%)。结论 ABUS和US对肿瘤大小的测量均与术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对于>2 cm的病灶,ABUS测量肿瘤大小的准确性相对更高;ABUS可以代替US进行临床乳腺癌的T分期。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国新 《公路》1994,(5):39-41
1前言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它不分山区或平原,每到冬季诞流冰漫淹公路,轻则阻车,重则翻车,直接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是寒冷地区较典型的公路病害之一。所谓诞流冰就是地下水、涎层水、地表水流露出地面冻结而成的冰流或冰坎。2涎流冰形成的原因及分类涎流冰的产生是由于公路上测土壤中的各种水或沟溪中的水,在下移过程中,水流被下降的气温冻结,同时,通过日照消融、夜晚又冻结而层层诞流结冰。将其归纳,可分为泉水涎流冰、潜水诞流冰和溪(沟)水涎流冰三种类型。在勘测时,必须作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