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2篇
  免费   224篇
公路运输   6218篇
综合类   3504篇
水路运输   6307篇
铁路运输   1586篇
综合运输   1071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959篇
  2013年   751篇
  2012年   1177篇
  2011年   1158篇
  2010年   1557篇
  2009年   2152篇
  2008年   1443篇
  2007年   1504篇
  2006年   1091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1214篇
  2003年   542篇
  2002年   298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从航空经济链条体系结构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对航空货运业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以运输成本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区位选择指标分析货运枢纽机场的产业带动机制。最后本文对目前我国航空货运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贡献进行评价,并提出通过航空货运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长距离城际旅客对高铁,民航,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等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意向调查(SP)方法选择3个典型OD开展客流调查,构建多项式logit(mnl)模型与混合logit(ml)模型拟合数据,分析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说明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MN L模型,ML模型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能力,更好描述了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性,更适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建模;行程前时间,在途时间,中转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的主要因素;出行目的,公费出行等对出行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在1400~2000 km运距范围,减少中转时间可以有效提高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出行方式市场分担率;1400 km运距范围内,如果中转时间在1.5 h以内,则民航中转与空铁联运2类出行方式的替代特征明显,2000 km运距范围民航中转市场分担率显著高于空铁联运.  相似文献   
3.
危险感知能力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为准确评估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提升危险感知水平判别的准确度,提出了基于模拟驾驶技术的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分析方法和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的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通过设计3种常见交通冲突场景,采集模拟驾驶中驾驶人的多维度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并分析危险感知能力与驾驶行为的相关关系。通过模拟实验发现:驾驶人对行人的危险感知能力较弱,易发生碰撞事故;驾驶人在危险场景中的车速(p=0.01)、制动反应位置(p < 0.01)以及反应时间(p < 0.01)与危险感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XGBoost算法识别能反映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重要特征变量,并构建以制动反应位置、反应时间、车速、刹车深度,以及加速度为指标的驾驶人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通过与LightGBM、支持向量机(SVM),以及逻辑回归(LR)等算法分类预测性能的对比分析,评价危险感知模型的判别精度,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算法的危险感知水平判别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84.8%、F1值为83.4%、AUC值为0.959,优于LightGBM(准确率为78.8%、F1值为76.7%、AUC值为0.924)、SVM(准确率为57.6%、F1值为42.2%、AUC值为0.859),以及LR算法(准确率为69.7%、F1值为65.5%、AUC值为0.836)。所提方法可为判别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及其对驾驶行为模式的影响提供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交通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以及主要学术成果、结论。本文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选取近20年的文献,借助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所有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德国、法国在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集聚、耦合协调模型等方面展开。未来研究应结合大数据分析,聚焦具体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间耦合协调度,促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层流等离子体表面强化技术可大幅提高钢轨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为了揭示强化处理对轮轨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建立同时考虑钢轨表面选区强化和短波波磨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了车轮高速滚过一个波磨周期的轮轨力、接触斑黏滑分布和残余应力应变。对比发现:表面选区强化对轮轨力和接触斑黏滑分布的影响较小,不影响钢轨承载性能;对钢轨表面残余应力应变分布的影响明显,残余应力主要集中在屈服强度较高的强化斑内而残余应变主要集中在韧性较好的基体材料上,表面选区强化有效结合了强化斑和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形成了一种强韧的良好匹配。结果可为现场生产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针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多采用宏观事故数据及小样本交通调查数据的研究现状,紧扣当前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对风险客观精确辨识的现实需求。首先,分析了已有风险辨识方法的优缺点,及现有辨识方法面临的挑战;其次,基于国内外驾驶行为研究现状,结合车联网OBD异常驾驶行为数据精确度高、数据量大等优势,定性剖析不同道路条件与异常驾驶行为的关系;最后,建立道路条件与异常驾驶行为关联模型,分析探讨利用异常驾驶行为数据辨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研究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思路流程及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辽宁沿海港口是"一带一路"上连接亚欧通道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贸易节点,辽宁沿海港口的转型升级与整合发展是辽宁以及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而辽宁以及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辽宁沿海港口的良性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首先,文章阐释了辽宁沿海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然后,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沿海港口与区域经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与互动发展影响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辽宁沿海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以期为辽宁沿海港口良性发展与辽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李昆 《交通与运输》2020,36(4):57-60
为科学合理的拟定山岭区高速公路的设计速度,明确各设计要素的运用标准,使项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京秦高速公路山岭区段项目为例,采用以定量为主的综合对比分析法,对设计速度的选用进行研究。首先,提出高低两种设计速度方案,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对两方案分别进行路线、桥梁、隧道等工程设计;其次,估算工程经济各项指标,计算各路段运行速度,并做同等深度的比选;最后,经分析论证确定推荐的设计速度。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适用、可行,对于山岭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的选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全球经济一度出现超过3%的负增长,衰退程度超过2008年的那次国际金融危机,甚至有分析称“在不可控的情况下”,会造成1929年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大萧条。巨大的反转2021年,病毒还在我们的星球上,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它变得更狡猾,多次变异导致疫情复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速铁路对湖南省县域经济集散效应,选取2008~2017年湖南省124个区县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模型,从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区位熵、市场内部潜力4个方面来衡量高铁开通对县域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对湖南高速铁路通过的核心县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与市场内部潜力产生显著提升作用,但在短期内会削弱核心县城市第三产业增长,削减了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动力;高速铁路开通通过吸引农村或小城镇人口提高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高速铁路对促进边缘区域县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贡献大,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视核心、外围、边缘区域县城产业结构转型,尽快发挥高速铁路开通带来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