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TNFα、NF-κB、Leptin-Rb和PPAR-γ等在大鼠酒精性肝病中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胃造瘘法建立长期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别在第4、8、12、24和52周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检测不同阶段大鼠肝组织中TNFα、NF-κB、PPAR-γ和Leptin-Rb等的表达.结果 TNFα、NF-κB和Leptin-Rb水平在模型组大鼠肝细胞中,第8周表达逐渐增强,第24周起高水平表达一直持续至52周(P<0.01).PPAR-γ在对照组和第4、8周模型组肝细胞中表达最强,第12周表达开始减弱.TNFα和NF-κB在肝细胞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PPAR-γ则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TNFα和NF-κB与肝细胞病变程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关系,Leptin-Rb在肝细胞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发展相一致,PPAR-γ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烟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Trp64Arg、锰超氧化物歧化酶9Ala/Val(MnSOD9Ala/Val)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720例NAFLD患者及7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β3-AR基因Trp64Arg和MnSOD9Ala/Val基因多态性。结果β3-AR基因Trp64Arg(A/A)基因型和MnSOD9Ala/Val(V/V)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9.4%、71.7%(病例组)和21.1%、43.3%(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Trp64Arg(A/A)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显著增加(OR=2.434,95%CI=1.816~4.075)。MnSOD9Ala/Val(V/V)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3.308,95%CI=1.913~4.509)。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Trp64Arg(A/A)/MnSOD9Ala/Val(V/V)基因型者在NAFLD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8%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p64Arg(A/A)/MnSOD9Ala/Val(V/V)基因型者患NAFLD的风险显著增加(OR=9.753,95%CI=4.292~12.426)。病例组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23,95%CI=1.425~4.957),Trp64Arg(A/A)/MnSOD9Ala/Val(V/V)基因型与吸烟有协同作用(OR=33.764,95%CI=18.907~61.582)。结论 Trp64Arg(A/A)/MnSOD9Ala/Val(V/V)基因型和吸烟是NAFLD的易患因素,三者的联合在NAFLD的发生中起着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参龟固本酒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按体质量随即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白酒对照组及参龟固本酒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相同酒精量的白酒、参龟固本酒液,每日2次,连续12周。末次给药后12h处死大鼠,采血,取肝组织,测定肝、脾指数;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检测血清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连续灌胃12周后,盐水对照组大鼠毛发、食量、粪便及活动等一般情况均无异常,体质量正常增长,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生理值范围内。白酒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与盐水对照组比较,雄性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肝指数明显增高(P<0.01),脾指数无明显变化,血清ALT、AST、ALP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血清SOD、MDA、TP、ALB无显著差异,而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肝组织呈现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可见点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参龟固本酒组大鼠体质量、肝、脾指数的变化明显轻于白酒对照组,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白酒对照组比较,参龟固本酒组大鼠血清ALT、AST、ALP及肝匀浆MDA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肝匀浆SOD显著增高(P<0.05);同时参龟固本酒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少量散在的脂滴空泡和炎细胞。结论参龟固本酒对大鼠肝损伤明显轻于同酒精量的白酒,其机制可能与药酒所含中药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在高脂饮食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刚断乳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在第8、12、16周末测量体质量、内脏脂肪质量及肝脏质量;检测血清肝功能;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脏内质网情况;RT-PCR法检测两组大鼠肝细胞内活化转录因子6(ATF6)、糖调节蛋白78(GRP78)mRNA的表达。结果 1高脂组大鼠体质量和内脏脂肪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高脂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随时间延长轻度升高(P>0.05),ALT在第16周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3HE染色光镜下可见高脂组在第8周肝内出现小泡性脂肪变性,12~16周时,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加重。4电镜下可见,8周时,高脂组大鼠肝细胞内聚集大量脂滴,结构基本清晰,粗面内质网结构基本正常;12周及16周,细胞内脂滴增加,粗面内质网池内可见线样结构沉积。5高脂组大鼠肝组织内ATF6、GRP78mRNA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幼年高脂饮食可引起内脏脂肪聚集、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功损伤。高脂饮食诱导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ATF6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慈菇消脂丸低剂量组、东宝肝泰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环氧合酶-2(COX-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脏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镜下可见肝细胞内大量脂滴.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降低,MDA、NO含量显著提高,COX-2、iNOS蛋白表达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 NO含量显著降低,COX-2、 iN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作用亦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结论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肝舒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东宝肝泰组。检测血脂变化、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脂肪变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电镜可见肝细胞内存在大量脂滴,模型组大鼠血和肝组织中M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SOD活性则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清TG、LDL-c明显降低;肝匀浆中MDA含量显著降低,肝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肝舒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某油田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其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743名职工(21~77岁)测量身高、体重并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测,同时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对NAFLD合并MS与不合并MS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①743名参加体检的职工中,检出NAFLD 221例,检出率29.7%,高于一般人群;②221例NAFLD中符合代谢综合征的92例,检出率为41.6%;非脂肪肝组522中符合代谢综合征的51例,检出率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者分别为30.32%、34.39%、17.19%、18.55%、41.6%;非脂肪肝组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者分别为14.18%、14.37%、4.59%、4.02%、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油田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者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组中以糖代谢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中的表达及促进NAFLD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NAFLD模型造模12周。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OSM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OSM及抑瘤素M受体(OSMR)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OSM质量浓度(ng/mL)较对照组高(27.57±7.17 vs.22.64±4.52,P<0.05)、FINS浓度的自然对数也较对照组高(3.36±0.26 vs.3.15±0.27,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OSM蛋白主要表达于浸润的炎症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胞膜及胞质,肝细胞、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s,KC)胞膜及胞质也见少量表达。OSMR主要在肝细胞胞质及胞膜表达,尤其是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模型组肝组织OSM和OSM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OSM和OSMR表达升高促进了NAFL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ACSL)属于多基因家族编码的酶,位于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上的ACSL主要催化脂肪酸形成脂酰辅酶A(acyl-CoA),参与脂肪酸代谢、膜修饰等多种生理过程。ACSL家族在不同细胞的脂肪酸代谢中发挥不同作用,其功能异常可导致如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的发生。ACSL家族成员1(ACSL family member 1,ACSL1)作为ACSL家族在肝脏中的主要亚型,主要参与维持胆固醇稳定、脂肪酸活化以及胆汁酸代谢,同时与某些肝脏疾病如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ACSL家族各成员的生理功能、作用特点,并阐释了ACSL1对脂质代谢、调节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及在相关疾病如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恶病质、非酒精性脂肪肝、甲状腺癌以及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