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空间有限元法,结合迈达斯软件,对高墩连续刚构桥在裸墩及最大悬臂状态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某大桥为例,当整个T构处于最大悬臂状态时,考虑风荷栽、挂篮突然跌落、悬臂的不平衡堆载等施工工况对整个T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考虑在墩身高度增加的情况下对整个T构极限承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工过程中,应关注墩顶的施工荷栽,如挂篮...  相似文献   
2.
根据风振响应中平均响应、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之间的关系,初步提出划分结构抗风类型的思想,将大跨屋盖结构分为4类抗风类型,并给出具体的划分方案,以简化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拱作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常用的参数范围内,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屋面风荷栽,对矢跨比分别为1/8和1/4的大跨拱结构的抗风类型进行系统的参数分析,研究风荷载基本参数和结构参数(矢跨比、跨度、结构截面刚度和屋面质量)对拱结构抗风类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频小于4Hz的绝大多数拱结构,脉动风响应明显大于平均风响应,脉动风响应不可忽略,属于背景响应可以忽略、共振响应占主导地位的结构抗风类型.  相似文献   
3.
钱江四桥主跨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江四桥是一座结构非常复杂的组合跨径双层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拱桥。规划中的杭州地铁1号线从该桥下层通过。为确保成桥后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对该桥主跨进行了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脉动风速场及轨道不平顺。桥梁结构采用有限元模型,机车车辆被简化为车体、转向架和轮对并包含阻尼器及弹簧的两个悬挂系统的体系,每节车辆共有31个自由度。根据车桥耦合关系,并考虑桥上轨道不平顺以及侧向自然风的影响,分别计算了40km/h及80km/h车速下车辆和桥梁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车速为80km/h、风速高达20m/s的情况下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双肢墩为研究对象,在其他结构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仅考虑结构自重和静阵风荷载作用.探讨双肢墩在横系梁的设置对结构成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系梁的设置对成桥阶段稳定性有很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虎门悬索桥桥塔的风洞实验结果,在低湍流度的均匀来流和剪切湍流中测量了桥塔的各个空气阻力阻力矩分量随水平风向变化的结果,并与塔顶带有施工设施的状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应用风荷载计算理论对汽车迎风向行驶与侧风向行驶时车顶广告牌的气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使车顶广告牌不滑动或不翻倒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连续钢桁梁悬拼施工中的风荷载效应问题,以某下承式连续钢桁梁柔性拱桥悬拼施工为工程背景,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风速时程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施工人员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风荷载是引起结构横桥向水平支反力的主要因素,而结构在三至六级风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横向振动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不适。  相似文献   
8.
9.
从控制高铁运用安全风险角度出发,根据轨道车辆行业惯例,将曲线横风作为准静态风荷验证工况,按照强制性技术要求,把直线或大曲线通过车轮减载率控制在0.6以内.随着大超高曲线通过车速的提高,车体抗倾覆能力不断降低,特别是400 km/h轨道检测列车,在曲线横风下高速运行非常危险.根据诸如高架线路等具体情况,尽快给出风荷特性曲线以指导高铁运用安全监管.同时,也应当采用诸如风洞或水箱等先进试验手段,着重研究横向风荷的非稳态摄动影响,如隧道通过空气压力波动,以及驶离隧道时尾流扰动等,为解决高速列车稳定鲁棒性问题提供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测试得到的测点风荷载一般无法直接用于结构抗风设计及风致响应计算。以结构表面风压测点作为控制点,通过多项式插值得到非结构网格并将测试得到的测点风荷载匹配至网格的节点和虚面上,以此作为计算分块风荷载、整体风荷载、节点风荷载及风致响应风荷载输入的依据。以某大跨度空间结构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