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者对29例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核分裂相≥10个/10HPF及核区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2.0组病人的5年存活率及术后存活时间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二者呈现一定的平行关系,均为影响子宫平滑肌肉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MG_7-Ag和AgNOR法对30例胃癌、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0例正常胃粘膜研究。发现胃癌MG_7-Ag强阳性高于CAG(P<0.005);中、重度CAG或伴IM者高于轻度或局限胃窦CAG(P<0.05)。以细胞核内AgNOR计数明显增多(>9.26)或大小不等,呈团块状分布为阳性指标,则胃癌检出率高于CAG(P<0.005),中、重度CAG高于轻度(P<0.05)。MG_7-Ag和AgNOR联用,胃癌检出率可达90%,高于单用任何一项者(P<0.025),而假阳性检出与单项应用比P>0.1。可为临床区分良恶性胃病提供有力的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部位和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 (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部位和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内镜所见和Bor rmann分型对 10 9例胃癌的部位和类型进行诊断。用ABpH2 .5 PAS及HE染色区别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用AgNOR嗜银染色法检查胃癌及癌旁黏膜胃镜活检标本Hpylori感染状况。 结果 胃癌组织内无Hpylori存在。非贲门癌癌旁黏膜Hpylori感染率 (6 6 .2 % )高于贲门癌 (4 3.8% ) (P <0 .0 5 )。H pylori在Ⅱ型和Ⅲ型胃癌旁黏膜阳性率(6 2 .5 % )与Ⅰ型 (5 3.8% )和Ⅳ型 (5 9.3%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肠型和弥漫型胃癌旁粘膜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6 5 .4 %和 5 4 .4 % (P >0 .0 5 )。慢性活动和非活动性胃炎 ,H pylori阳性和阴性胃炎在两组的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 Hpylori感染与非贲门癌关系密切 ,与癌溃疡无关。慢性胃炎尤其是H pylori阳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Hpylori是重要的始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55例经组织学证实的皮肤色素痣(21例)和恶性黑色素瘤(34例)的AgNOR数目及其直径,结果显示色素痣AgNOR数目明显低于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高于粘膜恶性黑色素瘤,两组恶性黑色素瘤AgNOR最大直径均大于色素瘤。AgNOR最小直径比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最小,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次之,色素痣则较大。两组恶性黑色素瘤的AgNOR变化幅度均大于色素痣。提示AgNOR可作为痣和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间质肥大细胞及肿瘤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与肿瘤恶性度及预后的关系,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及AgNOR染色法对41例资料完整有随访结果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染色以显示肥大细胞及Agxon,常规及体视学方法定量检测。结果: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肥大细胞定量明显高于肿瘤中,C及正常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定量,并与生存期正相关(r=0.7353,P<0.001),肥大细胞定量高值组较之肥大细胞定量低值组患者生存期长(P<0.01),肿瘤无转移组肥大细胞定量高于有转移组(P<0.05),肿瘤位置浅在组肥大细胞定量高于肿瘤位置深在组(P<0.05)。肿瘤细胞核AgNOR定量与生存期负相关(r=-0.6107,P<0.001),AgNOR定量高值组患者生存期短,肿瘤恶性度高(P<0.01);肿瘤转移组较光转移组AgNOR定量高(P<0.05);肿瘤位置深在组较浅表组AgNOR定量高(P<0.05)。肥大细胞定量与AgNOR定量负相关(r=-0.3514,P<0.05)。结论: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区肥大细胞及肿瘤细胞核AgNOR定量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与肿瘤转移及位置深浅等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