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33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从对车辆的交通运输的简单需求提高为对车辆安全、可靠、舒适等要求其中制动性能的优劣对于汽车安全舒适运行来说尤为重要。而制动踏板感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制动性能因此搭建一套可行的制动踏板感觉的客观评价方法对于企业的工程开发以及提高消费者驾乘体验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的良性发展需要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不断涌现,而微电影创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本文在分析微电影美学特征和创作人才所具备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微电影创作人才培养的策略,即突出理论与专业素质培养;优化资源共享,重视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充分利用工作室制;以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参加各类大赛等四个方面是培养微电影创作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北宋词坛,婉约词仍居主流,开创一代词风之苏轼,亦由婉约词作而开疆拓域.苏轼以其创作实践、伟大的精神气魄,从内容、形式上对传统的婉约风格进行了革新,以语辞、情思之"净化",摆脱"花间"词风的"香软",赋予"婉约"以新的含义,极大地发挥了词之抒情写物的细腻深刻、曲折隐微、波澜层深、要眇宜修之特色,因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品味,开创了词发展的向上一路,对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并对南宋骚雅词派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船舶造型是功能与美的统一,船舶色彩设计是造型的重要手段.笔者从色彩的心理感觉、船舶色彩的功能、船舶外观和内装色彩特点几方面,阐述了搞好船舶色彩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相似文献   
6.
节奏是儿童文学中儿童语音美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赵元任先生对《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思想,分析赵元任先生对节奏翻译的处理方法,旨在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节奏的审美再现的实现手段,期望对儿童文学翻译者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跨线桥梁的结构形式以多跨布置的梁式桥为主,其景观要求也通常只需要考虑立面范围内的整体效果,文中提出了比例视诱法开展高速公路跨线桥梁的景观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黄金分割比与墩高与跨径之比完成桥梁孔跨布置,然后通过完成增加翼板宽度和腹板斜做等方法完成上部结构断面视觉诱导处理,结合韵律感、选型、墩梁过渡等完成桥墩景观设计。在此基础上,以从莞高速跨东深公路处的石马河大桥为具体工程背景,开展景观优化设计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验证了比例视诱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所开启的文学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文章试图从文学本质的角度,重新梳理现代转型之于文学现代性追求的作用以及对当下文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太原市文化,对太原武宿机场高架桥进行了基于美学考虑的结构设计,达到了周边面貌与道路风貌更加和谐协调的良好效果,更好地展现出了省会太原的窗口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由于尊崇自由主义文艺观和同属京派文人阵营的缘故,李健吾和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一些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在总体上带有印象批评的特点,重视感悟和直觉。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应该看到他们的文学批评在内在精神上更有实质的差别,他们在审美的现代性意识以及现代批评范式、批评态度等很多地方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可谓貌似而神离。而这些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李健吾和沈从文的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