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0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以铁素体+珠光体为原始组织,研究了20号钢、16Mn钢和11CuP0.5Si2.0Mn钢在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测定了临界加热奥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并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合金元素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残余奥氏体对曲轴齿轮渗碳淬火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残余奥氏体数量对4205Z36A-029曲轴齿轮渗碳淬火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控制残余奥氏体数量从而提高其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矫直、回火和在线热处理3种典型钢轨生产工艺,采用不同工艺组合工业试制5种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背散射电子衍射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的微观组织;采用布氏硬度、单轴拉伸、锯切应变片法、冲击韧性、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测试等试验,研究典型生产工艺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矫直使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中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自12.44%降至10.6%,有利于促进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回火稳定残余奥氏体,提升冲击韧性20%以上;在线热处理降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提高屈服强度19%以上,尤其能提高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对轨底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大。据此,为了综合提升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的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性能,在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同时增大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以提升加工硬化能力和塑性。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贝氏体扩散控制台阶长大机制进行简要评述。认为台阶的存在并不能证明扩散控制台阶长大机制,提出了贝氏体相变过程中新相沿母相奥氏体层错面切变增厚的观点。在这种模型中,由于贝氏体铁素体片增厚借助于界面位错圈在奥氏体层错面上的扩展来完成,台阶的运动只能沿母相层错面切变滑移,而不会作侧向迁移,同时台阶侧面也不应是无序的非共格界面,切变运动的结果导致下贝氏体发生台阶与奥氏体层错条纹具有对应关系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电子探针分析了稀土在5crMnMo钢中的分布,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对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实施结果表明,稀土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使5CrMnMo钢的奥氏体晶粒度显著细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钢的过冷奥氏体曲线(CCT图)与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了非调质钢的化学成分20Mn2SiVB;分析了该钢种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20Mn2SiVB钢经锻后空冷可得到以贝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并且具有强韧性配合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代替调质钢制造载货车前梁;钢组织中少量富碳残余奥氏体的存在能够阻止裂纹扩展,提高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按程氏理论中关于“原子边界条件”的设想,根据晶面平均共价电子密度(简称电子密度)的计算方法,运用余氏理论对奥氏体和马氏体原子排列较密集晶面的电子密度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确定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的位向关系,结果发现奥氏体的(111)晶面和马氏体的(110)晶面的电子密度在一级近似下连续。  相似文献   
8.
30CrMnSiA钢退火组织在慢速(0.5℃/min)加热过程中,在铁素体/渗炭体界面上形成的奥氏体可以沿其界面生长呈条状向珠光体侧生长、呈长轴状或向铁素体侧长成针状;而在铁素体晶粒内首次发现形成的奥氏体将呈针状、平行四边形状或正六边形状,并且在其上可出现与之平行或具有一定夹角的奥氏体针。对奥氏体形成的几种不同形态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不锈钢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不锈钢冲压加工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并指出了不锈钢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焊接热模拟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40CrMnSiMoVA钢焊接近缝区沿原奥氏体晶界产生的白带组织及其对冲击韧性的影响,并指出了影响白带组织的因素和消除白带组织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