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9篇
综合类   9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TBD234V6型柴油机,采用AVL-fire软件对额定工况下,不同乙醇/水掺混比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缸内压力、缸内温度、缸内温度场、燃烧放热率、NOx浓度、NOx浓度场、Soot浓度、Soot浓度场,并通过赋权法确定最优乙醇/水掺混比。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水掺混比的增加,缸内压力逐渐升高,燃烧放热率滞后,燃油消耗率呈上升趋势,但在0E10W时,最高燃烧压力下降率约为3.7%;燃油消耗率下降0.38%;缸内高温分布区域缩小,NOx和Soot浓度下降。通过计算确定最优掺混比为20E10W,此时,最高燃烧压力提升5.6%,燃油消耗率上升2.41%,NOx排放下降率约为18.8%,Soot排放下降率约为29.6%。研究结果可为船用柴油机采用柴油/乙醇/水三燃料燃烧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IGA-BP算法的船舶航向智能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研究基于BP学习算法的前向神经网络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基础上,针对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难以设计以及传统BP学习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收敛的不足,结合免疫遗传算法的全局收敛特性以及BP学习算法局部收敛的快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计算智能方法的IGA-BP算法的神经网络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将设计的控制器用于建立船舶航向控制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船舶无干扰和存在随机干扰的情况下,基于IGA-BP算法设计的船舶航向控制系统均能使船舶转向控制无超调,跟踪快,比BP学习算法的控制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3.
PP/PVC共混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聚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非反应性、引入特殊作用基团和超支化聚合物增容剂改性聚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对其性能的影响。在聚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中加入增容剂使聚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两相之间的相分离程度减小,相容性改善。尤其是超支化聚合物增容剂和其它增容剂同时改性聚丙烯/聚氯乙烯共混体系,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其性能。  相似文献   
4.
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高分辨率数码照相机对柴油与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燃料黏度增大,喷雾锥角变小,Sauter平均直径增大。与MB24相比,柴油的相对尺寸范围和发散边界较大,因此其Sauter平均直径比MB24混合燃料的略大。由于乙醇的稀释作用,改制油MB24的Sauter平均直径最小,雾化质量明显改善。从喷雾液滴尺寸的数目分布可以看出,所有燃料的曲线峰值均位于14μm处,小颗粒液滴较多。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曲线峰值下降,下降趋势均匀平缓,说明燃料黏度的增大将使雾化油滴的尺寸分布渐趋均匀。从液滴尺寸的累积体积分布可以看出,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达到某一累积体积的油滴直径增大,说明大颗粒油滴增多。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沿江公路运河桥的设计,结合布跨需求、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进行了方案构思,并从桥梁美学角度出发,同时考虑杭州当地人文地理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三水共融"的拱桥方案。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掺氢发动机试验用混合气配比系统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天然气掺氢发动机试验要求,开发应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定掺氢比混合气配制系统。首先对定压配比系统结构组成及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天然气掺氢发动机试验用的在线混合系统,并对其组成、掺氢比控制方法及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发动机掺氢比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助溶剂解决柴油和甲醇相溶性问题并配制出柴油醇燃料,在增压中冷压燃式发动机的结构和参数不作任何调整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甲醇含量柴油醇的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供油量一定的情况下燃用柴油醇,发动机的燃烧特性发生变化,导致性能和排放变化,且随燃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加,变化趋势加剧,特别是在小负荷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新型含氧混合燃料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丙二醇单丙醚(PGPE)/乙二醇二甲醚(EGDE)混合物用作柴油机含氧燃料的研究,对比了柴油机燃用柴油、PGPE/EGDE体积分数分别为15%和25%的混合燃料时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表明PGPE/EGDE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与0号柴油相比,滞燃期、燃烧持续期和热效率等差异较小,最高燃烧压力小幅下降;显著降低柴油机中高负荷时的碳烟和CO排放,降幅分别可达73.9%和37.5%,NOx排放无显著变化,但HC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9.
In this study, diesel (JIS#2) and various biodiesel fuels (BDF20, BDF50, BDF100) are used to operate the diesel engine at 100 Nm, 200 Nm and full load; while the engine speed is 1800 rpm. The system i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and the energy, exergy, sustainability, thermoeconomic and exergoeconomic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the system. The Engine Exhaust Particle Sizer is used to measur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engine exhaust particle emissions. Also, the data of the exhaust emissions, soot, particle numbers, fuel consumptions, etc. are measured. It is found that (i) most of the exhaust emissions (except NOx) are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engine load, (ii) maximum CO2 and NOx emissions rates are generally determined for the BDF100 biodiesel fuel; while the minimum ones are calculated for the JIS#2 diesel fuel.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ximum CO and HC emissions rates are generally computed for the JIS#2 diesel fuel; while the minimum ones are found for the BDF100 biodiesel fuel, (iii) fuel consumptions from maximum to minimum are BDF100 > BDF50 > BDF20 > JIS#2 at all of the engine loads, (iv)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f the JIS#2 diesel fuel is higher than the biodiesel fuels, (v) soot concentrations of the JIS#2, BDF20 and BDF50 fuels are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engine load; while the BDF100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vi) system has better energy and exergy efficiency when the engine is operated with the biodiesel fuels (vii) sustainability of the fuels are BDF100 > BDF50 > BDF20 > JIS#2, (viii) thermoeconomic and exergoeconomic parameters rates from maximum to minimum are JIS#2 > BDF20 > BDF50 > BDF100.  相似文献   
10.
讨论沥青混合料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明确沥青混合料的分类,并从组成结构、结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应力应变特性等方面分析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并探讨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