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34篇
公路运输   195篇
综合类   645篇
水路运输   18篇
铁路运输   44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4例人心房室隔水平连续组织切片,观察了房室隔内的疏松组织间隙和与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心房肌至房室结的过渡性心肌纤维,冠状窦末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冠状窦口后方的右房后窝等。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儿童慢型克山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危险因素,本文分析了长期随访的儿童慢型克山病63例,结果表明:①儿童慢型克山病预后差,其1年存活率50.5%、5年仅15.8%;②自然慢性发病、有奔马律、心功能Ⅲ级以上,心电图心室增大,X线心胸比率重度扩大者,5年存活率低(P<0.05或0.01)。  相似文献   
3.
独墩单铰支座曲线梁桥通病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独墩单铰支座曲线梁桥出现的通病 ,就温度对其梁体的变位影响以及预应力等因素对其支座支反力的作用进行了实例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此类桥梁的支承体系的病害整治对策 ,并通过加固实例的监测结果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结合广东省汕汾高速公路汕头海湾大桥北引道路面加铺工程,分析软基路段过渡性路面的病害,提出沥青混凝土路面罩面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病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比较普遍的情况,针对施工中出现比较多的质量病害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裂缝产生的过程,材料、配合比、水灰比、施工操作等对质量的影响,以及产生外观质量缺陷的原因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宋建民 《交通标准化》2012,(19):107-108
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桥梁单板受力情况越来越频繁,通过对单板受力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结合博乐公路管理局管养的G30线K3981~K3982路段路基边坡防沙害处治养护项目的实施,对处治沙害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骨节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畸形性骨关节病,至今原因未明,目前以我国西部地区最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本文依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总结分析了大骨节病三种病因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其尚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大骨节病除经典的软骨细胞坏死外还表现有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和"去分化",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血清蛋白表达谱及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不同于病区内外正常人与骨关节病。确定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坏死发生的基因与蛋白标志物,以及何种环境因素如何与大骨节病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而选择性的损伤深层软骨细胞及其干预措施,是未来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105国道新丰段路面大修工程为依据,通过对旧路面的调查,分析了水泥砼路面损坏的原因,并采用了对应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neuronal activity of the zone incerta (ZI) following the unilateral lesion of the nigrostriatal pathway. Methods Ei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of ZI neurons were made in normal rats and in two groups of rats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after injection of 6-hydrodopamine (6-OHDA) into the pars compacta of snbstantia nigra by extracellular recording in vivo.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ean firing rate of ZI during the second and fourth weeks after 6-OHDA lesion [-n=32, (3.6±2. 2)Hz, P<0.001; n=35, (9.3±6.6)Hz, P<0. 00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at of normal rats [n=39, (9.2±5.2)Hz]. However,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 of 6-OHDA-lesioned rats. With regard to firing pattern, 7.7%(3/39) of ZI neurons discharged regularly, 82.1% (32/39) irregularly and 10. 3% (4/39) in bursts in normal rats. During the second week after 6-OHDA lesion, the regular, irregular and bursting firing neurons recorded in the ZI were 9.4% (3/32), 59. 4% (19/32) and 31.3% (10/32), and during fourth week, the regular, irregular and bursting firing neurons were 14.3% (5/35), 57.1% (20/35) and 28. 6% (10/35), respectively. The firing pattern of the neurons in the three different group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iring rate of ZI neurons in 6-OHDA-lesioned rats 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