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6篇
  免费   93篇
公路运输   696篇
综合类   463篇
水路运输   393篇
铁路运输   433篇
综合运输   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交通信息发布机构提供描述信息和规范信息给不同的出行者,描述信息接收者依据信息和经验更新路径行程时间认知,根据认知选择路径;规范信息接收者仅根据经验更新认知.规范信息遵从者选择推荐路径,非遵从者依据认知选择路径.两类信息遵从率都取决于信息准确度.依据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模型性质,研究表明,模型不动点存在但是不一定唯一,不动点状态与信息混合使用情况有关.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不动点与随机用户均衡点不同,以恰当比例混合使用两类信息可提高交通流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现有监测手段难以高效经济地测量高速铁路全线简支梁的徐变上拱量,但可以通过分析轨道动态检测数据实现有效识别。因此,本文选取我国某高速铁路长达7年的检测数据,结合小波分解、极值点搜寻和概率分布拟合,对每一跨简支梁的高低波形进行识别,然后通过波形关键点识别简支梁徐变上拱量,并研究其发展规律。研究结论:(1)波形识别算法对24 m梁和32 m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4.3%和96.4%;(2)简支梁徐变上拱与混凝土徐变的发展规律相近,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上拱量发展曲线;(3)在线路开通运营6年后,24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1.5~2.0 mm之间,32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2.0~2.6 mm之间,简支梁徐变上拱的发展趋于平缓,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4)本研究成果对掌握高铁桥梁变形状态和指导线路养护维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在船舶横甩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近年来横甩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论,最后指出了横甩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认为主、副连杆是两个独立运动的刚体,它们通过关节销连接起来.通过坐标转换关系,研究主副连杆机构平面运动规律,导出了主副活塞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以及主、副连杆不动、摆动的加速度、角加速度.基于刚体平面运动理论,对V型柴油机主副连杆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新,给出了计算公式,便于编程计算。  相似文献   
5.
电机悬挂方式对LIM地铁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直线电机地铁在不同电机悬挂方式下的气隙变化规律及车辆、轨道的动力响应特性,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不同悬挂方式下的系统模型并编制相应的仿真程序,通过在轨道局部加入谐波型余弦不平顺激励对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种悬挂方式对系统的各向加速度和轮轨力的影响差别较小,而气隙变化呈现明显不同的规律。研究结论:直线电机采用架悬式悬挂时,要严格控制幅值大于5.5mm的长波不平顺,防止电机和反力板之问的刮蹭;而当采用抱轴式悬挂时,要注意控制大幅值的短波不平顺出现,防止气隙过大,影响电机效率。  相似文献   
6.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aocystis globosa bloom conditions and seawater properties, a hydrobiological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the inshore waters of the Eastern English Channel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hytoplankton spring bloom.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uto- and hetero/mixotrophic composition of protists and standing stock, and seawater viscosity were measured weekly from March to June 2004. The decline of the bloom is characterized by a massive foam formation in the turbulent surf zone. Before foam formation, seawater visco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ow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contrast, after foam formation this correlation was negative, seawater viscosity kept increasing despite a sharp decrease i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as been found between seawater viscosit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observed during the survey. Howeve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seawater viscosity and both the size and the abundance of P. globosa colonies. From the correlation patterns observed betwee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seawater viscosity, we suggest that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eawater are mainly driven by extracellular 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colony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rather than by cell composition and standing stock.  相似文献   
7.
船舶总纵极限强度模糊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模糊数学和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传统随机可靠性理论的不足,并在常规模糊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合与普通集合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了模糊变量组合时的可靠性计算方法,拓展了模糊可靠性理论的使用范围.通过对模糊可靠度计算结果分析发现,模糊可靠性理论使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模糊变量组合在船舶总纵极限强度可靠性上的应用,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由于变量统计数据不足而导致的偏差,减少了很多繁复的数学运算.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弹性悬挂式机车中间轴驱动装置横向位移过大,发生碰撞,提出了端轴驱动装置弹性悬挂、中间轴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的方式。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驱动装置悬挂方式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认为采用这种悬挂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railway pneumatic suspension modelling: both multibody and pneumatic aspec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work aims at obtaining a realistic model of the secondary suspension and coupling it with a multibody model of a tra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pneumatic circuit such as bellows, tanks, pipes and valv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ellow-pipe-tank subsystem for which several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ial and algebraic models are highlighted, and an application-dependent choice between them is suggested. A complete model of the pneumatic circuit is then obtained and coupled with a multibody model of the train. As a result, the behaviour of a suburban train equipped with a pneumatic secondary suspension is analysed, in particular undesired oscillating motions which affect the comfort. Topological modifications and improvements of the suspension a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