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59篇
公路运输   75篇
综合类   317篇
水路运输   169篇
铁路运输   149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will be critical tools in assessing the path forward with this technology. Key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impacts of AVs arise from potential changes in sensitivity to travel and reduced demand for parking.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AVs will induce urban sprawl, or whether spatial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will mitigate any reductions in travel time sensitivity. The deployment of shared fleets of AVs would likely reduce parking demand, producing yet to be explored impacts on property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footprints. We perform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ly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doption of AVs. We identif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uch models as a vital component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to model this new technology. Existing model applic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ete addi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or policy at a fixed point in time, whereas AV adoption will occur incrementally through time. Stated adaptation surveys are recommended as tools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and develop relevant model input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models that assume comparatively static equilibrium have been convenient in the past, but are insufficient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ontrast, dynamic model frameworks lack sufficient structure to maintain reasonability under large perturbations from base conditions.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has allowed models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mechanistic aggregate tools, towards behaviourally rich depictions of individual persons and firms. 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to move from projec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into the fu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s it evolves through time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xogenous stresses. Principles from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theory will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such dynamics.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和国际惯例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公路工程监理机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正在不断渗透到全球各个领域,世界经济全球步伐在加快,这些都更加有力地推动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4.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当前区域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开展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的意义,建立了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模型、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判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建设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对首都国际机场线采用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信号系统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液化天然气(LNG)接卸港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LNG国际贸易、接收站建设、LNG运输船、接卸港口工程的选址及设计、分销输运方式,讨论了关于《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程》(试行)的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在隧道施工中,准确预报施工前方地质条件,尤其是区域断层的规模、性质和影响范围,将影响施工质量、工期与安全。研究方法:在采用针对性地质调绘、掌子面素描、综合物探、水文长期观测等综合方法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采用节理相关性预报断层在洞内的出现里程位置,并推导出相关公式。研究结论:经施工验证F26断层采用的综合超前预报技术是合理的、有效的;运用节理相关性分析方法,预报了断层在洞内的出现里程位置;地质超前预报应针对地质特点,选取相应的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评价与公路网、公交网络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不同。在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及方法;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利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法国海港城市马赛、丝织业中心里昂、香槟酒之都兰斯、澳大利亚文化和时尚之都墨尔本以及最新设计的概念型现代有轨电车为例,从地域文化展示、仿生设计、情感设计、城市环境融合、形式和技术之美5个方面对国外现代有轨电车的外观设计方法与实践进行分析,为体现我国各地文化和城市形象的现代有轨电车外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区是电务系统最基本的维修组织。提速、普速铁路点多线长的特点以及设备用修矛盾突出、结合部问题多、设备老化磨损严重、跨站跨区间作业存在交通安全问题等原因,决定了传统的小型化、分散化的信号工区设置方式更能适应提速普速铁路设备维修需要。本文在分析提速普速铁路电务维修管理模式存在问题、高速铁路电务维修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按照集中、融合的管理思路推进高速铁路电务维修管理模式的探索,在综合维修管理方面迈出电务维修管理改革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