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首先界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及估算其规模,理论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福利损失,从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原因出发,重点分析劳动力市场制度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就业空间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领娣  王蕾 《中国水运》2007,7(4):204-206
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就业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内部产业间的调整仍然可以转移相当部分劳动力。其次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上升,其中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吸纳力最强的产业,而第三产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农民就业最具潜力的产业。通过农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更大就业空间来吸纳越来越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湖北省农村人口基数、受教育程度以及技术状况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并提出了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从高职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市民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发挥高职教育在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影响农民增收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农民增收面临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从事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缺乏阻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加,需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合理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城乡交流对客运的需求日益明显,农民对乘车条件和候车环境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公交,积极倡导公交优先,特别是在农村客运公交化方面下了很大手笔,对促进农村客运事业发展规划出了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据各地公安机关的统计显示,在城市的刑事犯罪中,外来人口占60%以上,这当中的大部分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自2000年以来,抢夺、抢劫犯罪案件大幅上升,占到刑事犯罪的近40%,广东达到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7.
广西农村交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路网建设的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先行官”的作用日益显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中国城乡“三元经济结构”独特道路的发展,为加快农村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广西农村交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以及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中央“多予、少取”的政策开始启动。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有超过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以600万的规模递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培养良性社会流动、加快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实现这一任务,除了依据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设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提供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亚珍 《中国水运》2007,7(9):192-193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但产业转移才是根本。因此必须根据问题成因,坚持科学原则,以产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也已由原来的“大而全、 小而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会型企业,逐渐转化为专业化生产与服务型的企业。作为以船体建造为主体的总装型造船厂,自然也不例外,由开始剥离一些松散型、社会型的辅助部门,到将一些次要的工种、工作分包给其他外包工队,进而发展到将生产的大部分工作转由外包工队、外协单位来完成。船厂主体则成为一个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为前导,侧重于生产组织与管理,提供售后服务的综合型企业。然而如何在大约80% 左右的工程量均由外包工队伍承担的前提下,确保造船的质量、建造周期、交货期、生产成本控制则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    如何对外包工队伍进行选择、评价、管理与监控、培植与促进,则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造船企业与外包工队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如何实现造船企业与外包工队伍的双赢、多赢,从而保证企业造船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