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知道吗     
今年(农历甲午年)出生的人属马。古人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与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配,组成了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一年都以一种动物为代表,作为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生肖,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丑年出生的人属牛……生肖的使用约在夏商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明确的排列次序。  相似文献   
2.
早在中华文明发端之时,轩辕黄帝就开始"造车作舟",从此,中华车轮文明拉开了其庄严的帷幕,以至在以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里,"道通路畅"、"阡陌交通"、"四通八达".至南北朝时期,沙场上已开始出现战车纵横驰骋、冲锋陷阵的壮观景象.如果将战车前面的战马换成车轮,再配上机械动能,三轮摩托车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有大量调养呼吸的方法,如《上古天真论》中就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而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编著的《养性延命录》中也说道:“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以解极。”  相似文献   
4.
西江雄起     
赵晨 《中国海事》2014,(10):1-1
千里西江,发端云贵,横跨两广,绵延千里,汇于港澳,哺育着两岸数千万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西江航运干线由郁江、浔江、西江、东平水道等航运段组成,西起南宁、东至广州,全程854公里。西江航运几经兴衰沉浮。始于秦汉、隋唐兴盛、宋元式微,明清复盛,成为联结滇黔桂粤的主要纽带。自秦凿通灵渠后,至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中原产品输入岭南,岭南及南海诸岛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大都走西江航运这条航线。  相似文献   
5.
晓宇 《交通与运输》2010,26(3):76-77
三、最长的运河航运 除灵桨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要将江淮地区的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等北方重镇,靠骡马大车和人挑肩扛是远远满足不了统治阶级的需求的;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运量大、耗费小。  相似文献   
6.
曹凛 《中国船检》2010,(3):112-115
车船(车轮船)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出现在文献《南齐书·祖冲之传》的记载中,由南北朝祖冲之发明;唐朝节度使李皋将它完善,装备于水军;它的辉煌期在南宋初:车轮船广泛装备于南宋敌我水军中,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足以震惊世界船舶史。南宋之后,这种先进的船型由于人工动力及其他历史问题,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几百年后西洋人才汲取中国车船的先进技术,添加蒸汽机动力,发明了现代轮船。  相似文献   
7.
孙光圻 《世界海运》2011,34(6):54-56
<正>从220年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历经两晋、南北朝,到581年建立隋朝,中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这从总体上影响了秦汉以来古代航海活动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与航海重  相似文献   
8.
扬州大明寺     
桑史良 《航海》2006,(4):I0004-I0005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的蜀冈山上,建于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他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乘船东渡,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和十余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元旦诗话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等诗文中。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相似文献   
10.
曹凛 《中国船检》2008,(11):98-100
为结束中国长达300年之久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在南北朝末年,发起灭陈之战。公元587年.派遣心腹大将数人.分别于长江上游(今四川奉节东)、下游(今湖北襄阳)和淮水流域三地.建立造船场,监督战船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