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1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品牌已跻身全球汽车行业百强品牌行列,但总价值及排名仍与强国品牌差距较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中国品牌向上的“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  相似文献   
2.
海上通道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家最富价值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我国大部分战略物资供给和海外市场拓展都有赖于稳定和畅通的海上通道。对海上通道安全的有效控制可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然而我国海上通道分布范围广,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海上通道安全保障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海上通道按走向具体可以分为北美通道(细分为东通  相似文献   
3.
孙建淼 《中国船检》2011,(4):64-65,117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贸易大国,造船大国和船舶配套大国。3月11日的9.0级地震,以及强震引发的海啸不仅对本国船舶工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波及到国际航运业和中国船舶工业。  相似文献   
4.
梅凝  勾犇 《珠江水运》2010,(11):32-34
<正>人物简介谭作钧:1968年10月生,湖南茶陵人,法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大学毕业后,进江南造船厂工作,现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就像一艘驶在大海里的大船,而我自己就是那个船长,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随时要做好准备,力争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5.
宋一行  施毓麟 《车迷》2020,(2):54-56
2018年Q2L刚上市时,有朋友曾认真问我,Q3都卖了这么多年了,这么晚了再出一台更小一级的SUV,还会有人买单吗?我当时笑了笑,反问他,你觉得前驱的宝马2系旅行车在推出前会有人想去买它吗?既然2系旅行车都能产生交易,又何愁Q2L不好卖。类似的“真香”定律在中国这个超级人口大国面前似乎总是能找到实例来支撑。  相似文献   
6.
梁达 《经济导报》2010,(5):21-23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已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由于受收入等因素制约.我国仍然称不上是“消费大国”,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情出发.今后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驾驭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实现国家从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再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这一发展带来了众多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而客车市场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上,客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公交车辆一年365天穿梭于城市间,为人们的出行、通勤、接驳、旅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5,(3):8-12,120,121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尚不能算世界造船强国,认为用造船大国来表述更为确切。前不久,《中国造船为何不能像高铁成为国家名片?》一文引起业界关注。一时间,有关中国是否已入世界造船强国之列,以及中国造船是否已成国家名片的争论不断涌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目前的中国造船业呢?强国论"目前,中国已位列世界造船强国之列,并且它早已是一张国家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多个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新理念和新政策,理解这些理念和政策对读懂中国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以及阐明中国高速发展的国际政治内涵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身份、视野以及价值等几个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西方对中国成长的看法存在着误读和偏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表明:中国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不但如此,中国还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中国也看到了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因此用全球性的视野提出了解决方案;此外,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超越,中国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实现和平发展,实现和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