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治主义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政治理念,它强调“教化乃为政之本”,主张为政以德、省赋役、举贤才、兴教化,并以道德伦理作为评价政治行为的主要标尺。作为一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念,德治主义发挥了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法治与德治作为政治体制的特定功能,是与政治体制的结构特性密不可分的,这在政府推动的法治与德治发展模式中尤其如此。为此,本讨论了法治与德治的发展对我国政治体制所提出的原则要求,论证了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权力制约、司法独立、人民主权、以及有效的官员监督和道德传播机制等政治体制要素对法治与德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德治"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归功于这套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性.爱民、富民、教民是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己、善政、用贤是其实现该理论的方式和手段,上述一切均是为了实现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西方法系和中国法系在法治文明发展之初古代中国就同西方分道扬镳,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今天的中国在效仿西方国家走法治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对法治精神的疏理,这将最终不利于法治建设。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法文化的差异的对比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是,一些人在指责中国"人治"弊病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法治"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不需要再念"道德经".本文以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号召为契机,论述了"法治"与"德治"对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出发,从法治和德治的起源、内涵、功能和作用等方面,论证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辩证关和实行法德并举时于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法德并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德治”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归功于这套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性。爱民、富民、教民是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己、善政、用贤是其实现该理论的方式和手段,上述一切均是为了实现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