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9篇
综合类   24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22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to underst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estuary and throughout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Ganges–Brahmaputra River mouth. During low river discharge period,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SC map shows that maximum SSC reaches 1050 mg/l in this period. Magnitude of SSC is mainly owing to resuspension of the bottom surface sediments induced by tidal currents flowing over shallow water depths. The influence of depth on resuspension is farther reveal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SSC along the head of Swatch of No Ground (SNG) submarine canyon. During high river discharge period, huge river outflow pushed the salt wedge and flashes away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off the river mouth. Zone of turbidity maximum is inferred in the coastal water approximately within 5–10 m depth of water, where the maximum SSC reaches 1700 mg/l. In this period, huge fluvial inpu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cluding the resuspended bottom sediments and the particles remaining in suspension for longer period of time since their initial entry control mainly the magnitude of SSC. In the estuary near the shor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is not evident. In the coastal sea (>5 m water depth), seasonal influence in the magnitude of SSC could be concluded from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SSC values of two different season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lso experiences seasonal variations. At present, suspended sediments are being accumulated on the shallow shelf (between 5 and 10 m water depth) in low discharge period and on the mid-shelf (between 10 and 75 m water depth) during high discharge period. An empirical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gradual settle dow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oastal sea and its lateral distance from the turbidity maximum.  相似文献   
2.
城际铁路是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实现了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联系。通过对比研究了广深、广珠和广佛肇等3条城际铁路线的客运总量、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及客流成长等特征,为国内其他城市群发展城际铁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崛起扩大了区域内交通需求规模,改变了交通需求结构,需要尽快形成以轨道交通网为骨干的区域快速公交走廊。阐述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的经济诱发、开发先导、区位再造和资源创造等四大功能。提出了加强规划协调、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体制机制和给予政策支持等四方面的措施建议,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将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空间运输联系方式,从而改变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物流格局.从珠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特点出发,总结珠三角地区物流业特点,对港珠澳大桥影响珠三角物流格局的途径进行介绍;并逐一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对香港、深圳、珠海等珠三角主要城市物流业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拥有众多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受到大家重视和关注。文中首先分析了珠三角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是解决当前一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其次,在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中,分析了构建的主体要素、构建的模式、构建的过程和具体的构建框架;最后分析了构建后的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员流动频繁,尽管其交通网络比较发达,但仍然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以开行高密度公交化旅客列车为特征的新型城际轨道交通,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发挥区位优势,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与区域总体规划密切配合、合理选择线网等原则,遵循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步伐,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芳 《交通标准化》2013,(2):131-133
鉴于珠三角区域公路收费年票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针对年票制债务、收费标准、站点设置、高速公路代收路费及经营性公路回购等问题,对珠三角实行区域年票制的影响逐一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袁文昊  刘红 《水运工程》2022,(1):112-118
基于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对射阳港3.5万吨级进港航道开挖以后的回淤特征及回淤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射阳港所在海域受废黄河三角洲冲刷泥沙输移的影响,含沙量较高,为航道回淤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进港航道年回淤量为995万m3,其中导堤掩护段占全航道回淤量的93%,该段平均回淤强度可达5.0 m/a,高于开敞海域段的0.6 m/a。导堤掩护段航道回淤主要是由于涨潮期带入的高含沙水流在憩流时刻形成悬沙落淤所致,航道两侧滩面上的流泥归槽以及洪季期间上游河流的开闸泄洪对航道回淤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评价一个港口的综合物流发展水平和潜力。以广州港为例,建立了展示其综合发展的数学模型,同时选择邻近的深圳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短期内难以与深圳港匹敌,但其广阔的腹地物流支持和经济发展潜力使其整体竞争力快速上升。对广州港集装箱以及运输系统的直接货源腹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作了详细分析,并且用最新的竞争情报分析阐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探讨了通过加强广州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配合公路、铁路以及内陆水系的配套设施以发展整体的第3方港口物流,从港口物流规划的高度综合展望了广州港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内河码头前沿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广 《中国水运》2007,5(10):19-20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港区码头前沿线位置的六大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港口现状及发展规划、航道现状及发展规划、港口工程建设造价、船舶航行安全、水利行洪纳潮。确定较优的港区码头前沿线位置,用于规范和指导今后港区内码头泊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