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89篇
公路运输   264篇
综合类   153篇
水路运输   447篇
铁路运输   83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Organic carbon budget for the Gulf of Both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calculated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to the unproductive, brackish water basin of the Gulf of Bothnia from rivers, point sources and the atmosphere. We also calculated the net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adjacent marine system, the Baltic Proper. We compared the input with sinks for organic carbon; permanent incorporation in sediment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subsequent eva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ajor fluxes were riverine input (1500 Gg C year− 1), exchange with the Baltic Proper (depending on which of several possible DOC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ns that wa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the flux varied between an outflow of 466 and an input of 950 Gg C year 1), sediment burial (1100 Gg C year− 1) and evasion to the atmosphere (3610 Gg C year− 1). The largest single net flux was the emis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mainly caused by bacter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output did not match in our budget which we ascribe uncertainti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e fact that CO2 emission, which in our calculation represented 1 year (2002) may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in comparison with long-term means. We conclude that net heterotrophy of the Gulf of Bothnia was due to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from both the catchment and from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at the future degree of net heterotrophy will be sensible to both catchment expor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 the ongoing eutrophication of the Baltic Proper.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具有规模大、施工强度高、水域开敞、作业条件差,特别是滩面物质易发生冲蚀等特点。整治建筑物工程大量采用了新型结构。因此,一、二期工程中创新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施工组织原则,确保了河势的稳定和整治建筑物的安全;研制开发了一批施工新工艺和大型专用作业船;创造了水运工程建设的高速度;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文中对工程概况、特点、该工程实施的施工组织原则及实践效果作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CPⅢ高精密测量为工程背景,经过坐标变换后计算得出各个点位的膨胀值,利用概率与统计理论分析处理,得到可用于建模的点对数据(ΔS,ΔT)。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建立了测量点位的位移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得出大桥CPⅢ位置POS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利用该模型修正并评价测量数据,结果表明其较差完全符合要求,区间预测模型可用。并编程实现了CPⅢ点位位置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自动化预测,能够方便地为大桥的变形观测、定期复测和实际胀缩效果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崛起扩大了区域内交通需求规模,改变了交通需求结构,需要尽快形成以轨道交通网为骨干的区域快速公交走廊。阐述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的经济诱发、开发先导、区位再造和资源创造等四大功能。提出了加强规划协调、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体制机制和给予政策支持等四方面的措施建议,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阐述福建闽江下游堤防护岸工程的原状和维修的必要性 ,提出护岸工程中水下护脚和水上护坡的几种不同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并对各自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温国楠 《水运工程》2024,(7):117-123
兴隆水利枢纽蓄水运行后,对坝下游枯水位、水位顶托关系等影响已初步显现。系统分析1970—2022年汉江下游水文站、水位站的流量与水位特征等变化。结果表明,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行后,坝下游各站同流量的枯水位均表现为累积性下降态势,越向下游减幅越小。当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水面比降分别低于0.020‰和0.02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显著影响汉川站及仙桃水文站的水位;当水面比降高于0.060‰和0.065‰时,长江水位顶托作用未影响汉川站水位和仙桃水文站。2013—2022年与2003—2012年相比,汉川—汉口段和仙桃—汉口段比降高于0.060‰和0.065‰的时间为增大态势,即2013—2022期间汉江和长江水情组合有利于汉江下游航道水深条件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南京市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初探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设计思路和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港珠澳大桥将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空间运输联系方式,从而改变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物流格局.从珠三角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特点出发,总结珠三角地区物流业特点,对港珠澳大桥影响珠三角物流格局的途径进行介绍;并逐一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对香港、深圳、珠海等珠三角主要城市物流业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客货船舶协同动态运行控制技术体系,以经典航道通过能力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游览船运营特征(发船高峰性和航线集中度)的航道通过能力模型.根据黄浦江游览核心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对所提出的航道通过能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航道通过能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研究区域的实际航道通过能力.游览船发船高峰时期与现有航线规划条件下,黄浦江游览核心区航道通过能力(76艘/h)趋近饱和状态;当过境船到达超过69艘/h时,建议海事相关部门采取“错峰”航行等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左汊主桥为(360+2×1080+360) m的三塔两跨悬索桥,中塔采用钢-混叠合、塔梁固结门式结构,下塔柱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塔柱为钢结构,钢塔共分21个节段,首节采用浮吊安装,标准节段长6 m ,最大起吊重达235 t ,采用塔吊进行安装。为确保钢塔线形满足要求,对影响钢塔安装精度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以控制钢塔制造质量为核心、钢塔首节段安装精度为基础的线形控制流程,对钢塔节段进行工厂制造控制和现场安装控制。工厂制造控制包括零部件加工、块体制作、节段组拼、端面机加工、预拼装;现场安装控制包括首节段安装、标准节段安装、横梁与钢塔的连接。实践表明,该桥采用以控制钢塔制造精度为核心的钢塔线形控制技术进行钢塔架设施工,施工过程中钢塔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满足要求,实现了钢塔线形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