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水路运输   2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两栖突击车作战效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两柄突击车作战效能和偏最小二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偏最小二乘预测作战效能的方法。介绍了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某型两栖突击车的作战效能进行了预测。得到了可靠的作战效能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某轻型两栖汽车在不切断驱动力的前提下底盘可升降和车轮可提升,采用了平衡肘肘内动力传动技术。利用无刷直流电机带动蜗轮蜗杆副,驱动平衡肘旋转,通过控制平衡肘的位置实现底盘高度可调和车轮的提升;而发动机驱动力通过平衡肘肘内的链条传动传至车轮。采用数字PID控制方法,实现了平衡肘的位置控制。借助Matlab/Simulink对执行机构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无刷直流电机驱动能够实现平衡肘的快速转动,进而实现底盘的升降和车轮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信对抗条件下两栖编队通信保障能力建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条件下两栖作战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海军两栖编队的通信系统受到来自敌方信息化武器的威胁。文章在提出通信系统效能评估的数学模型之后,对通信对抗条件下两栖编队通信保障能力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两栖编队通信保障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CFD的两栖车辆阻力和浮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fluent软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知识,对两栖车辆水上行驶阻力和行驶浮态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介绍了混合网格的划分方法,对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从而论证了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栖车辆的水上性能模拟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证实一种新型两栖驱动机构合理,并为之后研究提供基础,通过运用有限体积法,将柔性三维薄板视为仿生鳍鳍进行模拟分析,在水下环境中具体研究了振幅、周期等参数对仿生鳍运动的影响并分析推进原理,发现仿生鳍运动模式与马陆倍足运动方式基本一致。陆地上的研究通过建立运动学、动力学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下仿生鳍单参数变量为振幅时主要影响运动的最大速度,与速度呈正比关系;为周期时影响加速度,与之呈正比关系;而推进效果是由仿生鳍两侧高、低压中心产生的正压梯度所提供。在陆地上仿生鳍的约束力足以提供运动所需驱动摩擦力,从而证明仿生鳍不仅可在水中进行巡游,而且通过调整结构姿态可实现在陆地的运动,由一套驱动机构实现了两栖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两栖攻击舰是两栖作战的核心舰艇,具备对陆攻击与支援、两栖兵力投送、作战指挥等功能.本文就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与研究,着重探讨"美国"级的设计细节和特点,分析其设计局限性,最后归纳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两栖编队火力支援战场态势分析与评估处理流程,对火力支援作战中的态势评估从战场态势觉察、当前战场态势理解与判定及未来战场态势预测三方面进行了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估计两栖车辆非线性横摇阻尼系数,根据能量法提出了能量损耗函数概念,并根据两栖车辆自由横摇衰减曲线确定实验的能量损耗函数,再采用最小二乘法来确定非线性阻尼系数.为了考察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生成模拟自由横摇衰减曲线,采用提出的方法预报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阻尼系数,最后根据两栖车辆的自由横摇衰减曲线,估计了平方型的阻尼系数.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高、操作简单,不但适用于小角度横摇,而且适用于大角度横摇.  相似文献   
9.
针对两栖攻击舰编队舰艇型号的选择问题,从舰艇个体效能和舰艇间的协同效能出发,构建兵力选择指标体系,分别建立了基于个体效能的兵力选择模型和基于协同效能的兵力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选择偏好系数,建立基于个体与协同效能的两栖攻击舰编队兵力选择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针对作战任务,灵活选择兵力型号。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两栖作战指挥的需求,结合我军实际,明确了发展两栖作战指挥舰的需求,论证了建设专职两栖作战指挥舰的必要性,阐述了发展建设专职两栖作战指挥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