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105篇
公路运输   410篇
综合类   523篇
水路运输   425篇
铁路运输   190篇
综合运输   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The diffusive and in situ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total alkalinity (TA) have been measured and an estimation has been made of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in three estuarine systems of the Cantabrian Sea during the spring of 1998. Each of these systems undergoes a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The diffusiv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alkalinity obtained present values ranging between 0.54–2.65 and 0.0–2.4 mmol m−2 day−1, respectively. These rang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other coastal systems. The in situ fluxes are high and extremely variable (35–284 mmol TA m−2 day−1, 43–554 mmol DIC m−2 day−1 and 22–261 mmol dissolved oxygen (DO) m−2 day−1), because the systems studied are very heterogeneous. The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in situ fluxes of TA and DIC show on average that the rate of dissolution of CaCO3 is 0.37 times that of organic carbon oxidation. Equally, the interval of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thic fluxes of inorganic carbon and oxygen (FDIC/FDO) is very wide (0.3–13.9), which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process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by the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of CaCO3. The water–atmosphere fluxes of CO2 present a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salinity. The brackish water of these systems (salinity<20), where maximum fluxes of 989 mmol m−2 day−1 have been estimated, act as a sourc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ore saline zones of the estuary (salinity>30) act as a sink of CO2, with fluxes between −5 and −10 mmol m−2 day−1.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准备,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及养生等环节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完整的施工工艺方案。实践证明,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路面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单元双块式无砟轨道支承层假缝与道床板伸缩缝对齐设置能够有效引导支承层裂缝发展,但伸缩缝位置轨道结构竖向抗弯刚度较小,列车通过时基床应力应变幅值较大,且在多雨潮湿环境中,雨水等杂物易侵入下部基础,破坏结构稳定.针对支承层假缝与道床板伸缩缝对齐设置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支承层假缝设计进行优化:伸缩缝位置支承层上表层铺设一定长度的土工布,土工布中心线与伸缩缝中心线重合,土工布两侧支承层分别切割深度为支承层厚度1/3的假缝.土工布的铺设使得板端形成一定长度的分层隔离区,通过对不同长度隔离区设计方案在温度、温度梯度或列车荷载等作用下的响应分析,并结合现场施工经验,发现隔离区长度在800~1 000 mm或1400~1 600mm时结构性能良好.综合考虑,土工布铺设长度选为1 720 mm.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桥面防水层是提高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技术手段,既有桥梁由于桥面防水失效造成桥面渗水、钢筋腐蚀的实例很多,高速铁路要求聚脲防水层铺设于CRTSⅡ型轨道板下,要求防水层于无砟轨道板同寿命期,因此在施工工艺、原材料控制等方面必须结合环境条件严格控制,保证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吕岗 《铁道建筑技术》2010,(1):21-24,29
基于广州地铁6号线大坦沙站盾构始发井的实践,研究富水砂层中破除盾构井端头门时防涌水的施工监测和工程检测方法,根据检测和监测结果,基于朗金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分析,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和方法。介绍了具体的防水加固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简支梁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制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轨道-桥梁系统模型.分析列车在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加制动力情况下,底座与桥面间设置的滑动层和底座与桥梁间设置的固结机构共同作用,以及滑动层单独作用时,不同滑动层摩擦系数对轨道各结构部件受力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固结机构是传递制动力的主要结构;当采用合理滑动层摩擦系数时,依靠滑动层和固结机构相互作用,可削弱梁-轨相互作用,使桥梁墩台受力合理.  相似文献   
7.
介绍杭甬客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工艺及方法。通过对桥上底座板的施工分析,做出合理施工方法及施工安排,确保可以在较短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底座板施工。  相似文献   
8.
路堤块石自然对流机理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研究路堤块石在边界温度周期波动条件下的自然对流发生机理及降温效应的表征参数,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对50×50×65cm3尺寸的不同块石试样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平均RAYLEIGH数能描述块石层自然对流的发生情况,不同厚度的块石层将产生不同的对流模式,厚度大的块石层所产生的自然对流降温效应也较大,上层砂砾加下层块石的结构自然对流效应最弱。块石层降温效果取决于块石粒径、层厚及铺筑在路堤中的位置,这一结论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堤设计、施工,合理确定块石铺筑层厚、铺筑层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路交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总结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决定论、技术进步论、人力资本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知识积累论)的基础上,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建国以来中国公路交通的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制度在公路交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生产要素的制度性边界"这一概念,指出制度边界具有随经济、技术等因素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和模型;为打破制度的"低度均衡",扩展生产要素的制度边界,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硬壳层的存在改变了地基的受力状况,使地基土变为双层的受力模式。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硬壳层软土地基界面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硬壳层对地基附加应力的扩散,有助于确定科学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从而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